人民报
 

十论金刚经(三)

秦政

【人民报消息】(编者按:《十论金刚经》是秦政先生与佛教界朋友探讨金刚经的一些心得。本报分十日刊载)

(接上)

十论金刚经之第三

1、我们来看“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前此已经说过,将经文分成多“品”,这是后人附加的,其中表达了后人对经文的理解,看起来似乎为后人读经提供了方便,其实也为后人理解经义添加了框框。如果局限于这个理解,那么后人就永远为其所框制了。所以,这些分品,其实是不应该的。

2、我们来看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时,就是佛陀已经准备好给众弟子解法,长老须菩提在众弟子群中起身,来到佛陀前,因为佛弟子穿的袈裟,是一块一丈多长的黄布,围在身体上,有露肩的,有不露望肩的。这里交待的这个动作,当是须菩提长老的穿袈裟方式是不露肩的,但因为要给佛行礼方便,就先将右肩的袈裟敷翼解搭下来,然后右膝着地,单腿跪拜,以佛家弟子敬师的礼节双手合十恭敬对佛陀说:“世间伟大的觉悟尊者,师尊,您为度我们来到这阎浮提世界,这是众生希有的缘分,是应该万分珍惜的机缘!正如我们看来的那样,您有无量的法善于根据众弟子们的特点、状态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开示我们的真理。师尊!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感到困惑,就是在助师传法布道的过程中,遇到发善念想要修炼的善男信女们,能够发心要修炼成觉,那么他们的心应该以那里为依凭根住,又依据什么来降伏人欲烦恼呢?”这里,显然须菩提长老问的是心“术”。比方说,我发心要研究微观世界物理,那么我依据什么为基本理论根据呢?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3、释迦佛听了须菩提长老的提问,回答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必须讲明白,就是以前的修炼,不管佛家道家,也都是度人的副元神。副元神不入三界,在三界以外操纵着人的这个身体修炼,可是因为离不了人的这个主体的配合,当然在讲法中也要给人的这个表面讲基本的原则,都讲要人進入寂然禅定,其实也就是让人的表面主意识不起作用,那边好利用你的身体来進行修炼。那么,这里的“汝今谛听”,其实全部的真实境界已经给须菩提长老讲完了。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之间的沟通,完全是一种思维传感,并带有立体的声音,一笑一念之中,就完全明白了要表达的意思。因为须菩提长老是达到罗汉果位向菩萨境界精進的弟子,当佛陀说这句话的同时,在另外的空间已经给他示现了应该如何的真实。因为这个问题表达了须菩提对佛法探究的层面上,着眼于根本的心性,佛陀很高兴这样的问题,它不是着眼于前此问诸如“极乐世界怎么样啊?”“佛国世界如何啊?”而是直指佛性心法,而这乃是一个真正修炼人的根本基座,即佛心是怎么样的?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问到了实质。佛因此夸赞他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意思是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根据弟子们的根器特点因材施教让你明白法理,你现在要用神谛听!我当为你全面地阐述这个法理,发心修佛者,应该这样住其心,应该这样降伏其人欲烦恼。就象我们现在通常表述的那样:应该是这样这样……。

4、须菩提是完全明白了,可是别人明白了吗?却不一定。所以须菩提为了让别人也能有所明白,并让后人能够听闻如是经典,就请求佛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意思是:师尊,我明白了。但是,我希望您能够以语言开示这个妙法,我想不止于我,众生都会很高兴愿意闻到如是经典。其实此时用思维传感已经讲完,而须菩提因请佛陀以言语示现,故有后文。因为用人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法理本来就很难,人是用自以为缜密的所谓思考来衡量问题,决定是非的,佛却是多方位同时思考和行事的。而且一件事从头会看到终。所以,智者知道这一点,把人类的思维程序称为“小逻辑”。

5、我们接着看“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这个概括有点莫名其妙,依我看,有点象将银河系之理拓而广之成了“同理可得”的宇宙普遍理一样,这样概括很容易局限了后来的人,是不可取的。

6、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从这里开始,進入《金刚经》历来最让人迷惑的部分,有多少癫癫狂狂的理解,多少虚无自高的假象,都是因为对此经这个强以人言来名法的表述搞不明白而弄出来的。老子当年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强志之曰大。”其实与此时释迦讲的那个境界真实是一回事。就是在勉强用人言志道名法。因为是对上部座中达到菩萨罗汉果位的弟子们讲法,他们的听法状态也决定了释迦讲法的形式,其实是立体的并有示现的。开悟的觉者讲法,其实是在他境界以下层层层层都在讲,尤其是这样普度广传的形式,都是这样,后来藏传佛教密宗上师传法,以口诀和示现坛城等形式,也都是从这里一脉相承来的。所以,第一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凡在果位境界的弟子,也都明白了。之所以还有讲论,是为应须菩提长老之请,勉强以人言揭示那个法理,但因为过去佛教也只是为今天传大法奠定文化,同时在那一时期也不让众生知道那么多,因为是针对副元神修炼,真正人的主元神知道得很少,虽然读得云里雾里,许多人还喜欢读,越读感觉越好,其实也只是人的一点消息感觉。而真正的意义在于副元神能够顺利地修炼。佛法是圆容的,在他境界以下的一切众生,闻其佛法,也都是无量的福分,都能够带给他们觉悟提升。而释迦当年开创的修炼开悟之路,就是涅槃,按他的说法,是一种灭度。

7、什么是灭度呢?我们举个例子就会很明白。因为生命是在宇宙空间中产生的,产生之初是合于宇宙特性的,就是同化宇宙特性的,是因为生命体产生多了之后,产生了象人这样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生命变得不好了,自私了,就往下掉,这样的情况大量出现,高层的神就创造一个相对较低的空间,将这些生命封锁進这样一个物质和能力相通低下的空间中去,因为神的慈悲,也给他们一个回返的机会,就这样,随着宇宙演绎、生命的败坏堕落,空间层次越来越多,到最后堕到人这儿来,这三界从一个层面上说,就是宇宙的垃圾场,在宇宙最表面、最粗糙的层次面上,生命掉到这里来,以前就是彻底销毁不要。可是后来神又发一慈悲,决定再给这些生命一个机会,所以造就了人这个空间,起初也没有想其它的,就是造一个最迷、最苦的空间,生命被封锁進这个低下的肉身,非常的低能,人在这里的可怜,人自身从出身后都是这样生活,大家一样,眼耳鼻舌身意的低能让人无法看到另外空间,什么事情都用最低下的方式在做,以低能的方式繁育着后代,神给了人最后的机会,迷中以冀一悟,悟出来就可以返回去,悟不出来就掉下去销毁。人自己很难知道这个处境,但觉悟者是非常知道和悲悯的。庄子曾有寓言说失水的鱼儿在小塘里,眼看就要死了,相互之间靠口里吹出的一点湿汽来湿润鳞甲,他说,与其这样以为“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为道德和美好,还不如真正的升华回去,“相忘于江湖”。江湖对鱼儿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资源的无限和空间的自在。人也是这样,真正通过正法修炼返本归真,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在掉下来的过程中,就好象金刚石在掉到不同的污染物里,称沾上一层奶油,再沾上一层墨污,又沾上一层稀泥,最后沾上一层粪土,每一层的沾染,其实就是给自己先天至善圆满的灵性加上一层封锁,那么,释迦佛采取什么方式让你回去呢?就是灭度涅槃,就是洗净你,不同层次用的是不同的洗法,这很好理解法无定法。就是洗粪土的方法用来洗奶油恐不见效。而先用洗奶油之法来洗粪土也必无功。也就是说为什么历代大觉教人,什么境界教给他什么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后来的人为什么很难成就?很多人贪高慕远,一来就用人的名利心想要修多高多高,小乘未能好好参修,就一天闭目诵大乘经典,结果是徒费功夫,一事无成。一个连小学的礼仪都没有成为习惯,礼仁心法没有克成自然的人,就妄论治国平天下,不过是张狂无知而已。就象一个连四则运算都还没有搞会,文字才认不到三个,就想要一来就亨通微积分,写作绝妙好文章一样,是办不到的。许多人还混混然讲什么“放下”,其实他何尝拿起过?谈什么放下?!

8、那么“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简单地讲就是洗净自己,现出先天的本来佛性,自然圆满的过程,而其核心之路,在释迦就是传出“戒定慧”之法。这在宇宙正常的修炼时期,是一条正法大路,不过,这个方法并无法将后天不同层次的身体转化提升为最好的东西带走,这就是释迦接着明白讲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刚才举奶油的污染、泥沙的污染,其实对生命而言,不是人这个概念讲说是在生命外面糊了一层,而是这些都会形成不同层次的身体存在,就象细胞整个构成的人、原子层面、中微子层面等等。比如人,就会形成觉悟的人认为的“臭皮囊”,在不修命(也就是不转化本体)的功法,也都采用丢弃,在开悟开功的那一瞬间,一下丢掉后天派演的身体而元神带着功上去。那么和尚开悟就有“舍利子”,实质上是那个丹爆炸后,将身体的锁和百窍全部震开,本体一下丢掉圆满。这种方法也就不过是个体的开悟跳出三界,它本身带来不了宇宙物质的彻底更新和对不同层次境界的容炼提升。

9、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接着解释说,为什么这样呢?普通人因为分别相,人在世间自然关注这个分别相,就象庄子所说:以人观之,万物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此之道,乃是全知和全然的洞察的境界所见。真正的菩萨,那已经是究竟空性圆满自在的觉者,并不是说他没有示相,而是说他同化那一层的宇宙法理标准,没有了人的观念和人对那一层次的观念性看法。比如说,如有我相,定然执我。若执于人相,则于人之生老病死等七苦皆有所感而执著,并未明道。我之于纷烦世间遇境也都可能带来感受,若还执于众生分别相,就有分别,这个人与那个人的长相、态度也会因此在心里生成差异。执于寿者相,则不明一切不过是不同层次的法的演進程序的表达而已。菩萨的究竟空性圆满绝无这些牵著。那么你要用人的语言硬是讲应该是一个“住”于什么心,就象老子面对“道”一样,只能强名之“空”。可这个空显然又与人所谓的“没有”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勉强解释呢,就是“无执著”。而且是“无漏”的。好比一个人冼净一层到更高的层次,那么应该下一层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的,就是下层的东西“空”掉,完全彻底的没有。可是却是更高的“有”和存在了。

10、接下来讲“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我这里引用这个分法,不是承认它,而是为了方便,因为大家也都习惯这样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见到须菩提长老已经初步领会了所讲的法理,佛陀接着深入一部讲。所以有“复次”之语。可见释迦、孔子、老子、耶稣,一切真正的大觉大德,也都是非常究竟空性圆满智慧,循循善诱,完全是不入其中的而针对众生的具体情况而适宜讲法。现代从西方总结兴起的“教练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其所讲“抽离、利他、启蒙”的核心理念,早已是觉者们自然所用的法,但什么是离他?启蒙什么、如果“教练”者没有真实的悟道,仅是在功利或眼前利益上讲这些,运用这个技术,其实也是非常低能的。就象瑜伽的真正本来是上一期人类社会的修炼名词,而这一世到现在,被许多人弄得面目皆非,世俗都认为瑜伽是拿来健身减肥的呢。真法,是遍布一切的原始的缔造者,在每一层次的本原物质和法的存在状态,其实是“无所不包、无所遗漏”的。达到那一层,其实也就是与那一层的法理同化,那一层的宇宙力量和智慧就为你打开,为你所用。这就是实质。那么,达到菩萨法的境界,对于法,应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孔子晚年讲的“三十而立(在道上立起来)、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来对应着讲,其实就是一种真实的同化自在圆满,对以下的一切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够做,什么也都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法,不再是外在的规定原则,而是内化的自性存在,就象水一样,无形而遇形契物,能容一切物也能圆容于一切之中。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在无所执著,在其境界以下,也就显得本事很大,无所不能,无所不谐。这里,佛陀举虚空来说,其实不止于形容,也是借喻,就是空而容一切有形。这个状态,乃是佛教讲的舍得不著相,通常很多人讲的“着相”,他理解不了,有人甚至眼见的东西也去不论它,实质讲的就是执著。不著相,就是不执著。那么,讲到这里,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也就明白了,在圆满的自性空明境界上来审视一切,自然就会看到分别相中的众生的愚痴和可怜,当然究竟圆满的佛陀就会有“笑古笑今笑人间可笑之人”的超然。西方有谚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在全然空性和全知的境界,与任何局部的认识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就会知道真正的天意运化,作为佛菩萨也必然是秉天意行事,他们本身也是宇宙大法的产物和捍卫者。在更高的境界看,他们也只是宇宙法中的不同层次的粒子存在。就象大海的想法与大海中鲸鱼的想法不一样,鲸鱼虽是大海中最大的生物,但他的存在,是依存于大海的,他很可能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大海的想法呢,其实不是。这是更高层面的空性看法。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不执著。这时可以理解主佛讲的“执著无存为真空”。“舍尽方为无漏之最高法理。”的一点意思了吧。但过去的法是给副元神讲的,今天我们解这个经,不是为了解经而解经,就是还原佛教传出的真正目地,在文化的角度归正人们的认识,以便解开历史的错扣,使众生清醒起来。布施,这里也就是助佛传法度人。

11、什么是“不住相布施”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它。比方说人不吃饭会饿坏,但你要他一餐吃一吨粮食,即使全是人参、山珍海味,也会被撑死掉。一只小帆船只能载五个人,你却说船不是拿来载人的吗,为什么不能载五十个呢?那可能就出灾难了。一个小杯子,递过来要一杯水,你却说:诺,我将东游吴越让龙王引东海之水来救你。冰箱是好的,能够有效地将食物保存久一些,可是,你错误地将不适于冷冻者统统冷冻,结果会发现辣椒、白菜会因为你让它结冰冷冻很快坏掉,比正常温度下还坏得快。你也不能认为冷冻会保存更好,将鸡蛋都拿来冷冻,那可能全都得坏了,没有办法吃。这个智慧,其实大成儒家名之为“中庸”,真正的中庸绝不是简单的中间,甚至是骑墙,而是空性无执著。那么这个智慧其实每个人都是具有的。比方说衣食住行方面,很多人很懂得适度和适宜,做事懂得因地制宜,不会生搬硬套,以所谓有万金油涂搽一切病,或者认定人参就是最好的药,拿来治一切病,这都是僵迂不明。其实对治感冒,也许不值价的柴胡比人参更有效。在为事上,中国历来的智慧都讲“入乡随俗”,讲“因地制宜”和“道法自然”,其实与“不住相布施”是一个内涵,而布施之心态,就是完全敞开的,中国古代称之为“公”。道法自然而法用自然,体心大公,就是这个心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僵迂和用人的感情来看待真正的智慧。对于空性圆明的大觉,其智慧就是无限的,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切呈现都自有其用,都可以把它用到极致以“参天地之造化”,使生命觉悟升华。

12、那么明白此,我们再看“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觉者讲法,循循善诱。“须菩提!于意云何?”意思是:须菩提,你理解了吗?有什么疑问吗?见他没有疑惑了,接着又提出问题,其实《金刚经》的展开过程,在方法智慧上就是非常完美的“教练技术”,佛陀以此帮助须菩提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他進一步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作为修炼者,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空性究竟的圆满,往往会用人的想法(通常是人的情感尊敬)来想佛陀,并希望能见到或得到加持,其实也都是有求,是一种妄心,但往往自己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障碍。另一方面,如来在法界是一个什么究竟存在状态?是人看到的象塑像那样的呢?那么他的法难道能够以有形的方式框定吗?这也是修炼者理解佛法的一个障碍。因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主佛讲:“不是说生命大才可贵,小就不可贵”。其实一切生命,一切物都是宇宙法的存在状态的表现,他们的演進遵从着法的原则。然而,须菩提因为层次和境界的限制,当时对佛的讲法,只能是一种意会和理解,还未及实证,所以,他这样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什么意思呢?难道说如来的身相是假的吗?其实这可以从弥勒涅槃圆寂前所说的偈子来理会,他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把示人,世人自不识。”一切之中都可示现,一切表现形式都可以运用而无所执,如来的法在他以下也是一切无所不包、无所遗漏的,他可以在他的境界以下展现层层层层都是他,也可以没有展现,也可以选择展现,他是自在空性圆容的。什么是他的身相呢?他的真身相,是一般人很难看透的。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虚妄,是因为人心的妄意而变化的形象。若能见天地之大美,古今之大全,并无所遗漏,那时才知如来的真实相。这是一个实证,绝非一场话说,也绝非是人的虚空妄想。因为成就佛陀的境界,他的身体构成是宇宙最好的物质,宇宙不坏他不坏,主佛讲:“如来是踏着真理如意而来的世人的称呼,而真正的佛,他是宇宙的保卫者,他将为宇宙中一切正的因素负责。”他是能力无限的,同时又是掌控他那一层法理的真实如意的法王,而这个境界,却不是人所认为的虚空,乃是觉者境界的对以下一切境界的无执而圆容。△

(待续)

(人民报首发)                       


新唐人电视台首推「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7/9/17/45564.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