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西南王李井泉和没咽气就送进焚尸炉的儿子(多图)
 
卢笙
 
2006年5月6日发表
 

1951年的李井泉。
【人民报消息】今天看《九评》之七「评中国共产党的杀人历史」,其中有一小标题是「大饥荒」,这一段提到了六十年代的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这使我想起「父债子还」的古训在这个家庭的具体体现。

李井泉以前做过什么坏事,不清楚,但三年大饥荒他背的血债可不是一千两千人的问题,而是八百万人的性命。

九评之七写道:中共建政后死亡最多的政治运动是「大跃进」之后的大饥荒。红旗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一书,在「大饥荒」一文中说「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大约在四千万人左右。中国人口减少四千万,这可能是本世纪内世界最大的饥荒。」

这一场大饥荒被中共歪曲成「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那三年风调雨顺,大规模严重的洪水、干旱、飓风、海啸、地震、霜、冻、雹、蝗灾等自然灾害一次也没有发生,完全是一场彻底的「人祸」。由于「大跃进」使全民炼钢,大量庄稼抛在地里无人收割,直到烂掉为止;同时各地却「争放卫星」。

当时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广西等许多省份饿殍遍野,没有饭吃的农民还被逼着去「大修水利」、「大炼钢铁」,许多人走着走着路就一头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最后死了人没人有力气掩埋,许多村庄一户一户地死绝。


大饥荒后,中共继续「伟光正」。
这样的人伦惨剧到底发生了多少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却知道造成这无数人伦惨剧的罪魁中共却把它变成了党领导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颂歌,并继续号称自己「伟光正」。

大饥荒后,肇事的省级干部们仅仅做了走过场式的检讨了事。在四川饿死了八百万人的省委书记李井泉甚至后来还被提拔当了西南局第一书记。他的名言:「中国这么大,哪朝哪代不饿死人?」

开放杂志2005年九月刊有蔡咏梅的一篇回忆录《李井泉害死无数四川人》,文章说,李井泉废掉省粮票四川人恨之入骨。现在年青一代根本不知道粮票一说,那时每个城市有自己印制的粮票,不能通用,而省级粮票才可以通用。那时每个月发的粮票比金子还贵重。

蔡咏梅写道:1960年8月23日这一天可能那一代四川人都不会忘记。大饥荒已很严重,许多人营养不良全身浮肿,父亲从荣昌县回来时一身肿得发亮。大家开始吃一种叫「康麸散」的麦麸代粮,还以炒盐当菜,养小球藻补充营养。大街上抢食的天天都有,我亲眼见抢食的被人拳打脚踢也要先把抢来的半个馒头狼吞虎咽下去。一个我认识的中学俄文教师为了吃饱饭,辞了教职,到街头卖烤红薯。邻居有一家母子分了灶,儿子在自己面粉盆做记号防母亲偷吃…… 千奇百怪的事都出现了,人的存在意义已完全返祖到最原始的本能:活命。

就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候,这一天清晨饥肠辘辘的人们醒来,骇然听说四川省当局宣布四川省粮票全部作废。远在青白江的母亲气得跺脚,欲哭无泪。要知她身上已变成废纸的十多斤省粮票是她饿着肚子一口口省下来的,是要救她年幼的儿女的!

回忆录继续写道: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这一黑心命令不知把多少已在饥饿中的人赶向了绝路。李井泉最恶劣的是,在1959年批彭德怀时不但非常卖力,还学毛泽东搞引蛇出洞整人。李井泉开了庐山会议回四川后召开省委大会传达庐山会议精神,竟不把中央已将彭德怀定为「右倾机会主义份子」的决议告诉与会干部,而是把彭德怀的万言书交给不明真相的干部,让大家发言表态,结果许多干部中招,说他们与彭德怀的看法一致,也认为大跃进政策失误。待白纸黑字记录在案,李井泉才铁青着脸将中央决议抛出来,在会上当场就有发了言的干部吓昏过去。

结果发言支持彭德怀的干部全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份子,在全国反右倾运动中,四川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份子干部也最多。因此四川人对西南王李井泉恨之入骨。


文革宣传画:打倒李井泉!
几年以后的1967年6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很快触及到各层领导干部,李井泉被打成走资派,修理的死去活来,老婆上吊,家破人亡。孩子们没钱吃饭,到垃圾箱去拣东西吃。这对李井泉的嘲讽实在是太大了,他饿死自己管辖的老百姓,共产党要饿死他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上学的二儿子李明清受到他株连,被造反派打到几乎要咽气的时候,被送到火葬场,竟然活着就塞进焚尸炉,烧成了一把灰。

李井泉后来复职任人大副委员长,有人向他汇报了这个事情,听完之后他默默的回到房间,把门关起来,当晚痛苦到没有出来吃饭。四川人说,李井泉死了一个儿子痛苦到极点,而大饥荒时,他饿死了无数四川百姓和他们的孩子,他怎么毫不动心?

历史上有很多祖辈不干好事,给儿女带来灾难,由儿孙去偿还的惨烈故事,只不过人不但不去检讨忏悔自己都干了什么,反而埋怨老天爷不公平。

李井泉早已过世,现在那些不干好事的人是否考虑悬崖勒马,给自己的子孙留一条后路?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62,39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