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臺灣著名中醫師們談對SARS的預防和醫治
 
臺灣讀者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這是一篇臺灣讀者送來的稿件,是關於臺灣著名中醫師從各個角度談對SARS的預防和醫治,希望能夠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啓發和幫助,哪怕一點點也好。

來稿全文:

胡乃文醫師(臺北上海同德堂中醫師)

像SARS這種由口鼻→支氣管→氣管→肺所引起類似肺炎的疾病,以前叫做「瘟毒」或「瘟疫」,毒和疫是指咽喉發炎的意思,中醫是可以治療的。以西醫測試是否感染SARS的方法(例如臺大醫院正在研究的螢光試劑),再配合中醫治療,可達到較好的抑制疫情效果。

建議政府不要只依賴西醫,可邀請有心的中醫師組成醫療小組,到傳出疫情的醫院內義務診治SARS病患。

增加免疫力之道:

1.服藥

增強免疫力藥材:當歸、枸杞、黨蔘、紅棗等…。
有感冒初期症狀時可服用:荊防敗毒散(初期不舒服)、銀翹散(喉嚨微痛)、桑菊飲(輕微咳嗽)。

2.運動:緩慢的有氧運動。(美國免疫學家封麗麗建議打坐)。

3.修煉:心平氣和則免疫功能正常,不會過度敏感。

正面思考 關懷他人

敖曼冠醫師(臺北振興醫院骨科主任)

人如果健康、免疫力強,甚至可以百毒不侵,預防SARS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免疫力。

每一個健康的人都是一堵防疫的牆,病毒一碰到健康有免疫力的人就被擋住了,不會再傳染下去,所以在一個環境中健康的人越多,就會形成像一堵牆防著,使傳染病不至於普遍流傳。舉例言之,1998年之前中國有上億人煉法輪功,有大量健康的人,形成一個很好的環境,現在禁止了,環境被破壞了,病毒來了根本就擋不住。有人說,SARS是長眼睛的,有良好的條件,SARS就不起作用。

把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可以自保。醫學報導,善念可以提升人的免疫力,因此,要提升自己正面思考的能力,多關心周圍的人。以泰瑞莎修女爲例,她生前接觸各類病人,甚至還親吻愛滋病人,也沒被傳染。

多予鼓勵 媒體自重

賴建燈醫師(三重賴耳鼻喉科醫師)

SARS症狀爲喘、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目前粗淺的篩選方式是量體溫檢測是否體溫增加或抽血檢查白血球是否增高。但因爲SARS是有潛伏期的,前一分鐘檢測體溫正常,下一分鐘發燒體溫就升高了,所以這種篩選方式其實是不易正確篩選出患者來的。又SARS目前尚無防疫抗體,也沒有防疫的預防針可供注射。在醫院SARS症狀是由感染科醫師負責的。

當個人出現SARS症狀時,應自行隔離並迅速就醫,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避免病原擴散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這樣才能達到防疫的效果。而醫院在處理上,應先行隔離確認感染人員,再逐一篩選在院人員有無感染,對檢查無異狀人員,應在登記後讓其先行回家,而不是採取封閉醫院的作法,這樣會造成醫院內家屬及民衆的恐慌不安。

避免擴散 人人有責

劉武?教授(前陽明大學醫技工程學院院長)

SARS發病期是2-7天,需定點及居家隔離10-14天爲好。初期發病是突然發高燒38度以上,然後氣悶、胸悶,之後才會咳嗽。美國已有試劑可以檢驗出來。

RIBAURIN藥物可以治療RNA(冠狀)病毒,若無太大的效果,再以類固醇藥物控制及免疫球蛋白抑制抗體反應。也有多種中醫偏方,臨床治癒效果則因人而異。

若防疫防毒的工作做好,一般概念流行病到高峰期會降下來。如腸病毒在夏天是高峰期而至秋涼時則下滑;就冠狀病毒而言應是2、3月是高峰至4、5月降下來自然不見。所以香港及越南的SARS疫情控制例子,死亡率會保持在10%之內,也希望臺灣疫情能控制住不再上升。

建議媒體對醫療人員要多方鼓勵。期許醫療人員應該樹立起白衣天使之典範,民衆也應對臺灣的醫療要有信心。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5/1/2608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