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大唐盛世之明主李世民的治國之道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首先就是廣開「訥諫」之路,儘量採納忠臣的建議。貞觀年間的政治之所以如此清明,政策的擬定上極少出現錯誤,主因就是唐太宗不剛愎自用,對臣子的建議能夠從諫如流。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第二個值得一提的,便是廣徵天下賢才而加以重用。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選上,只注重他們的長處,對於他們的過去一概既往不究,唯賢才是用。在延攬人才方面,唐太宗相當重視「科舉制」。因爲科舉制可讓毫無政治地位的中下階層人士,只要有學問有本事,人人都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上面的《十八學士圖》中描繪了唐太宗手下的大臣們。唐太宗之所以被譽爲曠世明君,與他善於招收和使用優秀人才有很大關係。這幅圖中描繪的學士們有不少是隋朝官員,或是隋朝時通過科舉考試的中榜者。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第三件值得大筆特書的,就是關心民間疾苦,因而減輕賦役。貞觀初年,關東和關中地區一連鬧了三年的水旱災,唐太宗便下詔動用國庫的食糧和皇室金庫的金銀財寶來賑濟災民;另一方面,朝廷卻儘量縮減各項經費的開支,並要求臣民勿奢侈浪費。 唐太宗也非常致力於振興農業。特別重視「勿失農時」,例如河東萬泉縣因逢甘霖而造成播種的良機時,他便釋放獄中的河東囚犯回家幫忙播種。在唐太宗的獎勵政策下,農民紛紛回到家園從事農耕,使得唐代的農業復興,緊接着又實施「均田制」。 所謂「均田制」,就是按照人口多寡分給農民一定的口分田和永業田,貫徹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此外,還實行「租庸調法」這種負擔較輕的新賦役制度。 貞觀時期可說達到了「司法獨立」,法官判案不須遵循當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須遵守律令。依據貞觀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報告:「獄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兩人。」尚有許多在獄中表現良好的囚犯,可特許回家過年和家人 團聚。 另外,服侍皇帝的宮女,受唐太宗的恩典,准許其中的三千人回家結婚。 唐太宗的政績涵蓋各方面,無法在此一一詳述。但貞觀年間的撥亂反治而造成的太平盛世,可謂是政治清明、四海昇平,因此被史家評爲「貞觀之治」。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