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分析:醫改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2000年9月29日發表
 
【人民報訊】「我國的醫院要分家了,醫藥也要分家了!」這是2月26-27日衛生部召開的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上傳出的信息。這一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的改革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醫藥、醫院爲什麼要「分家」?分家意味着什麼?其間有什麼難度?老百姓到底可以從中得到多少實惠?爲此,記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採訪。

百姓反應喜杜絕醫生大處方有了藥價知情權

把醫院分爲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實行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府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各種經濟手段,調控醫療機構的發展方向,既有利於國家有限的財力向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傾斜,又有利於增加對衛生事業發展的投入,滿足人民羣衆不同層次的醫療保健需要。其好處不容置疑,老百姓能從中受惠是自然的事。

一些深受看病費用太高之苦的人們聽到醫藥分開都表示出了熱烈的歡迎態度,認爲這下醫生可沒法子開大處方了。今後醫院門診藥房變成了藥品零售企業,並要公佈藥價,病人自然就獲得了知情權。

憂藥店買藥是否安全看病取藥是否麻煩醫生診金是否提高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醫藥分家表示擔憂。首先是吃藥是否放心的問題。不少人認爲除了幾個大藥店,到其它藥店買藥不安全,他們吃藥的百分之百信心來自醫院而不是藥店。其次看病是不是會變得麻煩。大部分人認爲在醫院看完病立刻拿藥方便,如果以後都要到外面藥店去拿藥會不會浪費時間。尤其是開處方的醫生和藥店溝通較少,藥店不知對方開什麼藥,醫生不知對方有什麼藥,結果病人爲個處方也要跑幾趟。還有如果藥品流通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藥價降不下來,加之完全切除了醫院藥品這塊收入,醫院爲逃脫困境是否會把醫生診金提高,這樣老百姓不是更倒霉?

醫改大事記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出臺,正式掀起醫改序幕。

1998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出臺。爲貫徹上述兩個決定,進一步調動醫藥衛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改進醫德醫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整頓藥品的生產流通秩序,國務院決定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進行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2000年2月16日《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要求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醫藥衛生體制,促進衛生機構和醫藥行業健康發展,讓羣衆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2000年2月26日-28日在2000年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上正式提出,醫院分爲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醫藥分家,要把醫院的門診藥房改爲藥品零售企業,獨立覈算,照章納稅。

醫藥分家事出有因

按照規定,凡是經銷商賣給醫院的藥品,醫院可以將價格上浮15%(中醫院可以上浮30%)出售。這部分差價就是醫院所得的利益。

醫院的收入由三大塊組成,即政府投入、技術與勞務收入、藥品收入。在政府投入少、技術與勞務收入又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藥品收入無疑成爲醫院經費來源中的主力軍。

在我國,醫生開方,藥房取藥,這延續了幾十年的看病方式爲何到現在要改革,其實是事出有因的。

規定藥品上浮差價歸爲醫院所有多年來,我國一直將衛生部門作爲非盈利性機構。但由於政府補助少得可憐,醫院又需要大量資金生存發展,因此政府便採取了「以藥養醫」的政策。按照規定,凡是經銷商賣給醫院的藥品,醫院可以將價格上浮15%(中醫院可以上浮30%)出售,這部分差價就是醫院所得的利益。可以說,就是靠吃「藥」這碗飯,讓全國大大小小的醫院生存下來,並發展到如今擁有B超、CT、MR,以及對付腫瘤的各種「刀」,少數大醫院甚至連PET這種國際上最先進的檢測儀器也具備,而這些設備動輒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後果以藥養醫政策導致看病喊貴在實施「以藥養醫」政策的初始階段,老百姓對醫療需求層次相對較低,且停留在「吃藥治病」這個層次上。很多技術含量高的外科手術當時沒有開展,更不用說一些邊緣的治療方法。所以一直以來醫院的技術性收費極低,體現醫生技術勞動的就是幾毛錢至幾塊錢的掛號費和少量手術費。而醫院的收入無外乎三大塊:政府投入、技術與勞務收入、藥品收入。在政府投入少,技術與勞務收入又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藥品收入無疑成爲醫院經費來源中的主力軍。在利益的驅使下,原來十幾元可以看好的感冒現在動不動就要上百元,醫生開大處方、濫用藥的現象日益嚴重。近年來,國內一些大、中型醫院從藥品採購和銷售中獲得的利潤,一般要佔整個收入的50%-70%。僅廣州市衛生局直屬的13家醫療單位,三甲以上醫院的藥品經營額均佔醫院總經營額的50%-55%之間,且越是基層醫院,藥品經營所佔利潤比例就越高。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倒霉的是老百姓,因而近來看病太貴的呼聲越來越高。

改革醫藥分家出臺終止惡性循環政府也認識到只有切斷醫院與藥品之間的經濟利益,才能杜絕臨床開大處方、濫用藥現象,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合理用藥,因病施治。同時,把醫院分爲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以便國家將有限的財力向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傾斜,吸納更多的社會投入,以滿足人民羣衆不同層次的醫療保健需要。於是一個將醫院的門診藥房改爲藥品零售企業,獨立覈算,照章納稅;醫療機構實行分類管理的兩個「分家」最終出臺。

各方說法醫院說法一割了心頭肉醫院咋發展

衛生部爲了控制「以藥養醫」的不良現象,不得不出臺政策,強行規定所有的醫院藥物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46%,超標部分一律由衛生主管部門沒收。儘管如此,仍有不少醫院犯規,寧願一年被罰幾百萬元、上千萬元也在所不惜,畢竟藥品收入這一塊肉實在太肥。如果硬把這塊肥肉割走,政府又不增加補貼,醫務人員的技術診金又未提高,醫院將處於癱瘓狀態。

一家擁有2000個員工的市級醫院財務科主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醫院1999年的收入爲3億元,其中醫療收入1-2億元,藥物收入1-6億元,利潤爲2000萬元。但當年的總支出爲3-8億元,其中醫療支出1-7億元。算盤一撥拉,還虧了120萬元。如果把藥房收入給劃出去,虧損額有多大就可想而知。廣州市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今年打算蓋一棟住院樓需1-2億元,一接到醫藥分開的通知,便開始爲資金犯愁,要知道去年醫院藥房爲該醫院帶來2000萬元的利潤。一旦把藥房分出去了,這樓怎麼蓋?

醫院說法二社會開辦藥店能否保證安全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王啓敏指出,門診藥房改爲藥店,那住院部藥房怎麼辦?如果醫院的藥房全部社會化,管理上會不會帶來困難?他認爲,醫院的藥劑科都全部分離出去成爲藥店,一些問題的協調似乎不好解決,甚至會帶來一些「扯皮」現象。按規定,醫院裏的藥劑人員配額比例是技術人員的4-6%,而社會上的藥店只需一個職業藥師就可開店。這樣的技術力量能否配得上醫院用藥要求值得懷疑。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郭衡指出,現在雖已在一些定點藥店實行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但目前國內羣衆的醫學知識水平不高,許多人根本不懂選擇藥品。再者,國內許多藥品廠家的說明書常回避副作用,沒有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下藥,容易使病患者走進治療誤區。

專家做足分家準備工作保證醫院發展空間

一些專家則認爲,醫藥分家是可行的,但必須做好之前的準備工作,如醫藥分開覈算、管理,如何彌補醫院因藥的分割而出現的窟窿,保證醫院有發展的空間,同時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老百姓也才能從中接受更好的服務和治療等等。

各界人士看病太貴藥價太高並非全是醫院責任

關於一系列的醫改問題,近日召開的廣州市衛生工作會議和廣東省衛生廳工作會議都邀請了部分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參與對話。

不少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提到,看病太貴、藥價太高,不應把矛盾全部集中在醫院一家身上。醫院拿來拿去不過是藥品15%的差價。而很多藥從出廠價轉到醫院手中已是翻了幾番,以醫藥分開來控制濫用藥的確是一個有利的手段,但國家如不同時控制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藥價一樣降不下來,到時又把診金等技術費用提高,如此「兩頭翹」,老百姓負擔更重的局面將在所難免。

一位政協委員提到,他們從一家醫院了解到,一支成本僅爲0-9元的維生素針劑,轉到醫院已變成20多元,再轉到病人的手中已變成差不多40元。爲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利潤,除了醫院明賺了15%以外,這當中有幾個可能,一是生產廠家虛報成本;二是中間的環節太多,層層批發;三是醫生拿了回扣。

據了解,在美國,一級的醫藥批發單位才一兩家,而僅在廣東大大小小的醫藥批發單位就有近千家,中間環節太多,藥價自然高。另外不少廠家虛報成本,矇混過關,有的一打上合資企業身份便利用國家一些優惠寬鬆政策把藥的出廠價升得老高,難怪不少醫院的領導笑說自己是在爲藥廠打工。因此,嚴格意義上政府部門應從整個流通環節來抓藥價,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受惠,否則醫院可能變成爲一個毫無意義的犧牲品。

部門負責人醫藥完全分家無法一步到位

廣東省衛生廳廳長黃慶道和廣州市衛生局局長葉國雄接受記者採訪時卻一再表示,現在提醫藥分家不準確,現在要做到醫藥分家也不可能,應提爲醫藥分開覈算、分開管理較準確。這兩位負責人均認爲在補償機制未健全的情況下,醫院資金的窟窿怎麼補、藥房誰來接手管理經營、病人用藥安全如何解決等問題尚無法搞掂。因此今年只能做第一手工作,即開展全民性醫院成本的測算和分析工作,促進醫療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之後將積極組織門診藥房改爲藥品零售企業的試點工作,待取得經驗,制定實施辦法後再推廣。並計劃用三年多時間在我省重新實施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同時在逐步規範財政補助方式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的基礎上,讓醫院的門診藥房獨立覈算,照章納稅。

解決措施藥價問題政府定價招標採購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廣東省正在醞釀一系列政策控制藥品生產企業的重複建設,鼓勵大型醫藥企業兼併市縣級醫藥小企業,推動藥品零售業連鎖化經營,整頓藥品的流通秩序。同時對基本醫療保障用藥、預防用藥、必要的兒科用藥和壟斷經營的特殊用藥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定價,今後醫療機構要實行藥店集中招標採購制度。

吃藥安全問題藥師駐店買藥把關加強監督杜絕假冒

醫藥分家後,「大病進醫院、小病上藥店」將成爲老百姓自然的選擇。因此,關於吃藥安全問題,政府已做了一些工作,從今年1月1日開始試點非處方藥與處方藥管理,在實行該管理的藥店中將有執業藥師和駐店藥師,爲病人買藥把關。目前在深圳和廣州的採芝林、健民兩家醫藥連鎖店已作出這樣的嘗試。

此外另一「定心丸」則是來自剛成立的廣東省藥品監督局的「行政保障」。以市場執行監督爲主的藥監局,將重點採取兩項措施治理當前藥品市場嚴重氾濫的「假冒僞劣」,從生產、流通到零售進行全過程監督,讓患者吃上「放心藥」。

摘自南方日報網絡版(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0,2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