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期間使用的一次性口罩留下「化學定時炸彈」
【人民報消息】新冠疫情期間一次性口罩成爲了地球人的出行標配,究竟使用了多少已經無法統計。近日有學者研究,這些使用後被丟棄的口罩已經留下了一顆可能危害人類、動物及環境的「化學定時炸彈」。 發表在cnBeta網站的文章引述考文垂大學農業生態、水資源與韌性中心的安娜·博古什(Anna Bogush)博士的研究指出,為防止病毒傳播而生產的數百萬噸塑料口罩目前正開始分解,釋放出微塑料和化學添加劑,其中包括干擾人體內分泌的物質。本意用來保護大眾健康的設備,如今卻可能給人類與地球帶來長遠風險。 博古什博士表示:「本研究凸顯了亟需重新思考口罩的生產、使用和處置方式。」 據估算,在全球疫情最嚴重時期,每月約有1290億隻一次性口罩被使用,這些口罩主要由聚丙烯等塑料製成。 大部分廢棄口罩並沒有回收渠道,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街道、公園、海灘、水道及鄉村等地,現已開始降解。近期研究報告顯示,無論在陸地還是水體環境中,一次性口罩的存在都相當普遍。 博古什與其合作者伊萬·庫爾切夫(Ivan Kourtchev)著手測定靜置於水中的口罩會釋放多少微塑料粒子。實驗中,他們將市售多種新口罩各自浸泡在150毫升純淨水中24小時,再用膜過濾檢測析出的物質。所有口罩都釋放了微塑料,其中FFP2和FFP3型口罩(被認為是防病毒傳播的「黃金標準」)的釋放量最高,是其他口罩的4到6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進一步的化學分析發現,醫用口罩還會釋放出雙酚B(一種具有類雌激素作用的內分泌干擾物)。以疫情高峰期一次性口罩總數計,研究人員估算,已向環境中釋放了128至214公斤的雙酚B。 博古什表示:「我們無法忽視一次性口罩的環境代價,尤其是當我們已明確其釋放的微塑料和化學物質會威脅人類及生態系統的健康。未來,我們必須提升風險意識,推動可持續替代品的研發,並作出知情選擇,以保護健康與環境。」 △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