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失业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一大早就来到人力市场等候临时工作机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视频截图) |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
孔屏综合报导)综合路透社与《经济观察报》消息,中共国家统计局于8月19日公布7月份失业率数据显示,7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上升至17.8%,较6月大幅增加3.3个百分点。这是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丹丹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将约1,600万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视为失业,2023年3月份青年的实际失业率最高上看46.5%,远高于官方公布的19.7%。
在共产党独裁专制统治下生活的中国人渴望逃往没有共产党的国家过上自由的生活,随著中国经济下行,有移民外逃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移民潮愈演愈烈。根据最新一项报告,2024年,估计有1万五千多名身家百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人搬离了中国,创历史记录。这些富人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欧盟、新加坡、日本和香港。而留在中国的中产阶层受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P2P爆雷等事件影响下,也面临资产缩水、负资产风险、对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进而影响其消费意愿,生活观念也出现了改变。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篇来自「生活小窍门分享」的文章指出,经济压力正催生著生活观念的五大转变,人们开始探索更为简单、务实的生活方式。
一、健康意识的觉醒:年轻人的养生新风尚
往日,公园里晨练的身影多是银发族,定期体检更是老年人自律生活的象征。如今,年轻一代的健康意识正在崛起。他们告别熬夜,减少外卖和含糖饮料的摄入,积极参与跑步等运动。健康,是普通人最宝贵的财富。与其日后花费巨额医药费,不如现在就开始呵护身体。
二、消费观念的理性回归:实用至上,精打细算
过去,人们或许更看重品牌的光环和华丽的外表,认为品牌代表著面子,好看即是价值,金钱反而是次要考量。秉持著「要买就买最好的」的原则。而今,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区分「需要」和「想要」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需要」是刚性需求,那就货比三家,追求极致性价比;「想要」则可有可无,不如省下钱来改善伙食,将钱花在刀刃上。
三、技能提升的热情高涨:投资自我,开辟新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线上课程、图书馆、免费讲座,都是他们汲取知识的场所。投资自己永远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储蓄意识的显著增强:未雨绸缪,安心生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古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圭臬。无论收入高低,人们都有意识地存钱,以应对不时之需。有计划地储蓄,既能应对突发状况,也能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五、动手能力的全面提升:自给自足,乐趣无穷
许多人开始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家做饭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健康卫生,还能节省开支。修理小家电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需要耐心。即使是漏水、空调不制冷、洗衣机异响等难题,网络上也有大量的教程可供参考。自己动手,不仅节省了开支,还带来了成就感。
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在经济压力下生活观念也出现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