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4、5月,中國東北進入春播時節,農民在田間地頭抓緊時序插秧播種,農忙腳步從早春的備耕期一路不停歇。「勤勞農民的春耕,把土地由黑轉黃。」方儉3月中旬拍下一幕幕翻耕、焚燒秸稈畫面,他從臺灣到東北推動「小農種碳」專案,也看見土壤退化的警訊。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糧食是全球重要的戰略資源,最近在關稅大戰和地緣政治壓力下,中國(中共國)積極升級糧食大計,3月初宣布擴大農業儲備預算,並將2025年糧食產量目標提升至7億噸,遠高於2024年設定的6.5億噸,同時計畫到2030年達到7.45億噸目標。3月底再發布新一輪農業發展藍圖,規劃在2030年前建成9,000萬公頃的高標準農田,大刀闊斧鞏固糧食安全底線。 東北是中國舉足輕重的大糧倉,佔了全國耕地的五分之一,糧食產量高達全國的四分之一。土壤被視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當東北黑土逐漸變黃土,要達成增糧目標也格外吃力。 黑土變薄又變瘦 「土壤劣化是國際關注的議題,尤其東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名譽教授陳尊賢說,2017年他受邀至哈爾濱農科院和哈爾濱土壤肥料研究所交流,參加土壤有機碳論壇,「當時就討論到黑土肥力和有機碳明顯下降,會後也現場考察萬畝田試驗區。」 攤開中國(中共國)科學院2021年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近60年,東北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區甚至下降了50%,而且局部地區黑土層厚度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60至80厘米,下降到當前的20至40厘米,這一連串的數字意味著黑土變「薄」又變「瘦」,生產力也大打折扣。 表土是含有最多有機質且最肥沃的土壤層,陳尊賢指出,以表土30公分厚度來看,大概佔一公尺剖面深度的總碳存量或土壤肥力的50%至60%,而表土50公分厚度的總碳存量或土壤肥力大概佔75%,也就是說整個土壤層中最肥沃的就是表土30公分深。 「國際上評估黑土退化程度可以從土壤沖蝕速率、土壤碳含量或碳存量來檢視,這3個指標因子在中國東北都明顯減少。」陳尊賢說,他進一步分析黑土地白皮書的數據,「60年表土流失近40公分厚度,算下來大概每年表土層被帶走88噸的土壤,在國際上來講,這屬於流失嚴重等級。」 陳尊賢參照中國(中共國)農業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國東北黑土》,書中提到東北黑土耕作層的有機碳含量約4%,土壤表土30公分厚度的碳儲存總量大概是144噸,過去60年有機碳減少30%,這樣算下來,每年每公頃大概損失0.72噸的碳,碳存量流失相當嚴重。 土壤的碳儲存量不僅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而且有利於確保糧食產能,早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就提出「千分之四倡議」,透過每年增加0.4%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藉此與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抵。「要達到千分之四目標,大概每年每公頃增加1至2噸有機碳就夠了。」陳尊賢說明,「可是東北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大概每年每公頃減少0.72噸,所以在這個狀態下,土壤碳存量不太可能增加。」 3年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一股腦兒投入「小農種碳」專案,積極回應「千分之四倡議」—把碳種回土壤,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正式進入土壤有機碳減碳國際認證的專案,他以臺灣為起點,逐步拓展至日本能登半島的石川縣、中國黑龍江省五常市。 從去年秋收到今年春耕時節,方儉風塵僕僕在東北黑土地上採樣,展開基礎線調查,「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變化很大,就是高高低低的。」他在初步採樣中窺見變異性,「在同一個區塊裡面,我們可能測到3%,也可能測到6%,它的不確定性很大。」 北大倉榨乾黑土地 中國(中共國)科學院的專家團隊直指,「不合理墾殖和耕作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上世紀5、60年代以來,東北黑土地的開發利用按下加速鍵,由「北大荒」大躍進為「北大倉」,200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約為1,910萬公頃,2021年增至2,866萬公頃,增幅超過50%。 然而,長期高強度的開發造成地力不斷被削弱,相關研究顯示,玉米產量隨黑土厚度減小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每侵蝕1厘米表土層,玉米每公頃減產123.7公斤。 「我當時去看他們的試驗田和實際操作,耕種的機械、設備都很大,像是大軍般在北大倉大面積操作,而且幾乎都全自動化。」陳尊賢提起東北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玉米產量降低代表土壤表土流失非常嚴重,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管理是重要工作。」 此外,耕地的大幅開墾也會加劇侵蝕溝發展,2019年一篇刊登在《地理期刊》的研究發現,東北黑土區的溝壑侵蝕狀況日益嚴峻,而且以耕地的侵蝕裂度增長速度最快、侵蝕面積最大。陳尊賢提醒,坡地耕作也是黑土地的致命殺手,暴雨來的時候,坡地沖刷會更嚴重。 田地少了秸稈保護 秸稈離田也是當地普遍的現象,「我當時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作物殘渣沒辦法回到田裡面?他們跟我講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玉米稈很粗很大,回到田裡會影響到接下來的耕種。」陳尊賢印象深刻說,「還有一個原因,農民帶走玉米稈、賣給做煤炭的,變成燃料使用,農民就有直接收益。」 陳尊賢表示,玉米果實和作物殘渣重量是1:1,也就是每公頃採收10噸玉米產量,作物殘渣也有10噸。這些作物殘渣可以保護土壤,還具有肥料效益,一般來講大概可以提供180公斤的氮肥、90公斤磷肥,還有至少5、60公斤鉀肥,你帶走以後,有機碳也走了,氮磷鉀養分也都被帶走。 他以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黑土區為例,當初也發生土壤流失、產量降低問題,尤其大洪水過後土壤流失嚴重,後來農夫收成玉米同時把玉米稈切碎,回歸到土壤,這樣子的話可以作為很好的土壤保護,養分也可以回到土壤。 肥料能養肥黑土? 「現代農業追求最大產量,不過,最大產量最後是不是得到最大的產值?你可能前面5年、10年產量非常好,但後來你要不斷地靠重肥、重藥去維持它。」方儉點出土地過度利用的惡性循環,「大量使用肥料會讓土壤酸化,而且作物質量也會比原來糟糕,因為有機質越多的話,你種出來的作物、莊稼風味會越多。」 根據統計,1980至2021年,東北地區的化肥施用量由4.57百萬噸增加到7.42百萬噸,漲幅高達62%。然而,過量的化肥反而扼殺土壤,不僅加劇耕地退化,同時降低農民種糧的收益。 五常是中國最好大米的產地,高身價被封為「米中貴族」,方儉和農民打交道時聽聞他們碰到的問題:「(五常大米)原來的稻花香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香,口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