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纳瓦罗讲话看川普团队关税谈判策略及当前进展
赵晓
【人民报消息】彼得·纳瓦罗再次现身,一开口就把关税战的底牌和内情捋了个通透。他不是外交辞令派,也不是市场安抚派,而是川普团队真正的「战略解构者」。他的讲话不仅澄清了所谓「对华关税80%」并非妥协,还勾勒出川普团队的整个谈判架构:谈关税,从来不是一把尺子量天下,而是有策略、有节奏、有重点地打。
一、不是降,而是定锚:80%关税是策略不是退让
川普总统近日公开表示,对中国商品征收80%的关税「比较合适」,一度被解读为「软化态度」或「谈判让步」。但纳瓦罗迅速澄清: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百分点的调整问题,而是一个扭曲了二十年的全球贸易体系。」
这意味著——80%是出牌,不是底线;是「锚点」,不是「终点」。它的目的不是退,而是「引蛇出洞」,给中方留下谈判的心理缓冲带,让舆论误以为有让步空间,从而诱导其尽快落座谈判桌。
二、真正的对手:规则系统,而非单一国家
纳瓦罗讲述了他在日内瓦代表美国改革万国邮联的经历。他第一次踏进WTO会议厅,震撼的不是条款本身,而是:
「中国代表团的体量、效率与对系统的掌控。他们玩得溜,玩出了结果。」
这番话背后揭示的,是中美谈判的根本问题:不是税率,而是体系。
这也正是川普团队打这一轮「超级关税战」的核心:不是为了调几个百分点,而是为了重设体系边界。
三、按图索骥:对不同国家,打不同「关税战」
纳瓦罗的战略逻辑明确无误:谈关税,要分国下药。
他逐个点名主要国家的「隐性保护模式」:
印度:奉行「马哈拉贾关税」(Maharaja tariffs,Maharaja在印度语中意为国王、大王,形象描绘了印度在贸易政策中那种自封为王、闭关自守的强势姿态),平均关税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
日本:主要靠非关税壁垒挡美国货,如复杂的食品安全标准、行政许可程序等,表面开放,实则处处设限。
德国:表面汽车关税为10%,但背后有19%的增值税(VAT),这既是贸易壁垒,又是变相出口补贴。
中国:一整套系统式工具包——汇率操纵、产业补贴、信息不透明、WTO规则漏洞利用,构成了结构性不公平。
结论只有一个:不是所有国家都用关税打压美国,但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门武器」。
四、谈判进展:重点国家排队入场,节奏已经拿住
纳瓦罗透露,现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外「队排得满满的」,各国代表团轮流上场。
但川普团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轻有重。财政部长贝森特早已明确:美国只认真和15个国家谈,其他国家按关税走就行了。
在这15国体系中,真正的战略重点,是「核心六国」:
五眼联盟的英、加、澳、新;印太锚点的日本与印度。
当前进展如下:
1.英国:已签约,是美方「关税战不是孤家寡人」的最好注解。
2.澳新/:虽态度微妙,但已进入实质性沟通阶段。
3.印度:谈判节奏快,川普和莫迪的私交也为其保驾护航。
4.加拿大:总理卡尼选后即奔白宫,表演结束,回归合作。
5.日本:最难啃的骨头,牵涉本国政治高压线——农业与汽车。
换言之:美方已经把「关键几脚」踢开,节奏掌握在手,剩下的只是择时择势。
五、经济即国防:贸易战背后的文明定位
纳瓦罗讲得最重的一句,是:
「一旦世界需要我们站出来,而我们却早已失去了本事,那还谈什么大国责任?」
这是在说,美国不是为了「出口数字」才打这场仗,而是为了确保在全球危机来临之际,还有制造能力、技术能力、国防能力,能真正「站得出来」。
这就是川普的核心理念——「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在许多人眼中,贸易谈判是「数字游戏」。但在纳瓦罗口中,它是国家战略、体系重构、文明冲突的战场。
你说川普「打关税战」?错了。川普是在打「规则战」。
全球贸易不再是你来我往的友谊赛,而是重设世界坐标的牌局——
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定义「什么是公平」。
这一次,美国要的不是补贴,不是特权,而是一次制度级的「再平衡」。
纳瓦罗已经把这场战争讲得足够清楚。
现在,就看世界听懂了没有! △
(转自「云上迦南」)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5/12/9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