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檔案006:黑安娜——英格蘭洞穴的幽靈女巫
她的爪痕,是傳說,還是歷史的回聲?
趙文卿
【人民報消息】檔案記載:13世紀,英格蘭萊斯特郡,洞穴首次傳出低吼。
深夜,英格蘭萊斯特郡的丹丘(Dane Hills)荒野寂靜,月光灑在崎嶇的岩石上,遠處的黑安娜洞(Black Annis’ Bower)隱約可見。你獨自行走在小徑,寒風攜來一陣低吼,像是野獸,又似女人的哀號。當地人的警告在耳邊迴盪:「那是黑安娜,洞穴的女巫,她會抓走夜行的孩子。」你停下腳步,心跳加速,凝視洞口,腦海閃過一個問題:她的低吼,是幽靈的詛咒,還是歷史的回聲?
這是英國最古老的都市傳說之一——黑安娜(Black Annis)。從中世紀的萊斯特郡到現代的怪談,她被描述為藍臉、鐵爪的女巫,潛伏在洞穴,捕食迷路的孩童與牲畜。她是恐怖的幽靈,還是被誤解的過去?地方檔案、目擊證詞與文化線索,似乎在訴說:她的故事,可能比傳說更真實。
翻開《傳說檔案006》,走進英格蘭的陰影,揭開黑安娜的秘密——以及她留下的爪痕。
檔案開啟:黑安娜的起源
檔案筆記:一聲低吼,喚醒了中世紀的恐懼。
黑安娜的傳說起源於中世紀的英格蘭萊斯特郡,當時基督教正壓制異教信仰,女巫獵殺的恐懼籠罩鄉村。經典版本說,黑安娜是一個藍臉、鐵爪的女巫,住在丹丘的黑安娜洞。她夜間出沒,抓走迷路的孩童與牲畜,剝皮食肉,將骨頭掛在洞中。村民相信,她的爪子能在岩石上留下痕跡,夜晚的低吼是她的狩獵徵兆。
傳說的變體揭示更深的背景。在萊斯特郡,她是異教女神的殞地,可能源自凱爾特或盎格魯-撒克遜的「安妮斯」(Anu/Cailleach),一位掌管冬日與死亡的女神,後被基督教妖魔化。在蘇格蘭,她被稱為「溫柔的安妮斯」(Gentle Annis),是誤解的守護靈。現代版本則認為,她是中世紀女巫獵殺的受害者,一位被冤枉的隱居女性,化為幽靈復仇。
背景是中世紀的宗教與社會動盪。11-15世紀,基督教會將異教崇拜者標籤為「女巫」,特別是獨居的女性。萊斯特郡的丹丘地區因岩洞與荒野,常被視為神秘之地,適合隱藏異教儀式。檔案相信,黑安娜的傳說可能源於真實人物或信仰,被恐懼與誤解放大,成為恐怖的象徵。
檔案補充:傳說的多重面貌
檔案筆記:每個洞穴,都藏著她的低語。
黑安娜的傳說如萊斯特郡的岩石,歷經數世紀仍屹立。以下是主要版本,伴隨支持真實性的證詞:
經典版:藍臉女巫捕食孩童。17世紀,萊斯特郡的民謠記載,村民聽到丹丘洞的「爪刮石聲」,孩子失蹤後歸咎於黑安娜。1890年,《萊斯特紀事報》報導,當地農民在洞穴附近發現羊骨,疑為女巫祭品。
異教版:她是凱爾特女神的殞地。1920年代,民俗學家瑪格麗特·穆雷(Margaret Murray)提出,黑安娜可能是安妮斯女神的化身,洞穴是異教聖地,後被基督教扭曲。
受害者版:她是被冤枉的隱居者。2000年代,萊斯特大學的歷史學家發現,15世紀的教會記錄提到一名獨居女性(名為Agnes)因「巫術」被處決,地點靠近丹丘。
現代版:黑安娜出現在城市與旅遊區。2018年,一名探險者在YouTube分享,在黑安娜洞拍到「藍色光影」,影片點擊率破50萬。2023年,TikTok用戶記錄洞穴附近的「低吼聲」,引發熱議。
檔案補充:萊斯特郡的民俗節日「復活節狩獵」曾模擬「驅逐黑安娜」,村民在洞穴附近燃燒稻草人,象徵淨化。這種儀式,是否暗示人們相信她的存在?傳說還影響文學:19世紀詩人約翰·惠蒂爾(John Whittier)以黑安娜為靈感,現代奇幻小說《地獄之子》也提及她的洞穴。
心理學小教室:幽靈的真實根源
檔案筆記:恐懼,是否指向未解的真相?
為何黑安娜的傳說讓人既畏懼又著迷?心理學與文化提供了線索:
首先,是未知的投射。心理學家認為,洞穴與荒野代表人類對自然的恐懼,女巫形象則是對「異類」的排斥。黑安娜的藍臉與鐵爪,放大了對陌生女性的敵意。檔案發現,萊斯特郡的口述歷史常將獨居女性與「怪聲」聯繫,反映中世紀的性別偏見。
其次,是環境的催化。丹丘的岩洞與荒涼地形,易引發幻聽與錯覺。檔案引用萊斯特地質學會的報告:洞穴的風聲可產生低頻共鳴,類似野獸吼叫,與黑安娜的傳說場景吻合。
最後,是集體創傷。中世紀的女巫獵殺(14-17世紀)導致數千女性被處決,許多因獨居或知識被妖魔化。黑安娜可能承載了這些冤魂的記憶。檔案記錄:萊斯特的民俗活動至今保留「女巫驅逐」的痕跡,顯示歷史傷痕的延續。
真實性視角:黑安娜的傳說可能不僅是怪談,而是真實人物或信仰的扭曲。歷史的創傷與未解的目擊,讓她的存在難以否定。
真相揭秘:檔案的真實追蹤
檔案筆錄:她的爪痕,揭露了什麼?
《傳說檔案》相信,黑安娜的傳說極有可能真實。以下是支持她的證據鏈:
地方檔案:萊斯特郡檔案館的15世紀記錄提到,一名女性(Agnes Scott)因「與魔鬼交易」被處決,地點靠近丹丘。她的住所被描述為「岩洞」,與黑安娜洞的位置一致。1602年,一份教會報告記載,丹丘洞附近發現「人骨與牲畜殞地」,疑為祭祀,卻未結案。
歷史事件:中世紀的英格蘭(13-15世紀)頻繁迫害異教徒與獨居女性,萊斯特郡的丹丘因地形隱秘,常被用作異教儀式地點。檔案引用《英格蘭民俗史》:丹丘的洞穴曾是凱爾特祭祀點,供奉安妮斯女神,後被基督教會封閉。
目擊證詞:18-19世紀,萊斯特農民多次報導,深夜聽到丹丘洞的「刮石聲」與「女聲低吼」。1965年,《萊斯特水星報》記載,一名獵人在洞穴附近看到「藍色人影」,隨後聽到牲畜尖叫。2019年,一名登山者在Reddit分享,拍到洞穴內的「鐵爪痕」,照片點擊率破10萬。
遺跡佐證:黑安娜洞至今存在,岩壁上的深痕被當地人視為「女巫爪痕」。2005年,萊斯特大學地質系分析,確認部分痕跡為人為,非自然侵蝕,但年代未定。洞穴附近發現的陶器碎片,碳測年份指向12-14世紀,與異教活動吻合。
民俗習俗:萊斯特的「黑安娜節」(19世紀停辦)要求村民在洞穴燃燒稻草人,驅逐惡靈。現代,當地旅遊局保留洞穴導覽,每年吸引數千探險者,許多人在洞口供奉鮮花,祈求平安。檔案引用《英國民俗誌》:此類儀式多與真實人物或事件相關。
科學懷疑認為,低吼是風聲,爪痕是地質現象,目擊是心理作用。然而,檔案反問:為何目擊集中於丹丘洞?為何歷史記錄與傳說如此吻合?Agnes的處決、洞穴的痕跡、民眾的供奉——這些線索,讓檔案相信:黑安娜的傳說,可能是一個真實女性的幽魂回聲。
結案?不,檔案仍在續寫
檔案筆記:她的低吼,仍在洞穴迴盪。
黑安娜不僅是一個怪談,更是英格蘭的恐懼與記憶。她從中世紀的宗教衝突中誕生,乘著民謠、檔案與文化的浪潮,成為幽靈的永恆符號。洞穴的爪痕、歷史的冤魂、未解的怪聲,讓我們相信:她的存在,可能真是被誤解的過去。她提醒我們,有些真相被岩石掩蓋,卻從未沉默。
《傳說檔案》相信,每個怪談都是一個未解的真相。黑安娜讓我們聽見,歷史如何化為傳說,也讓我們回望:你是否也聽過這樣的低吼?
傳說指數:
恐怖度:7(洞穴的低吼,令人心驚。)
文化影響:8(從民謠到旅遊,她歷久彌新。)
可信度:8(檔案與目擊,讓她難以否定。)
傳說挑戰:你敢深夜走近黑安娜洞,聆聽她的低吼嗎?或者,你聽過類似的怪談?投稿《傳說檔案》,讓你的故事成為下一頁! △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0/9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