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中的一位杰出女性(图)
淑萍
2025年4月11日发表
 《宋史》为崔氏立了传,也使包拯和崔氏这对翁媳同入正史成为美谈。图为《仕女清娱图》册之「阅书」,清喻兰绘。(公有领域) |
【人民报消息】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话说包拯与妻子董氏生下一子,名叫包𫄷。宋朝时,科举与荫袭并行,到宋仁宗时,甚至规定长子得荫不受年龄限制,因此,包拯位居高官,使得包𫄷自幼就受到「荫补」礼遇,小小年纪就获得宋仁宗钦封为「太常寺太祝」。
包𫄷十九岁娶崔氏为妻,崔氏是时有名的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知书达礼,不但夫妻相敬如宾,而且悉心侍奉公婆,没有半点骄贵之气。可惜,包𫄷婚后第二年就因病亡故,留下年幼儿子包文辅。数年之后,刚满五岁的包文辅也因故夭折,崔氏接连失去丈夫与幼子,心情万分悲痛。
但她仍勉力坚强下去,因为她知道公婆也正因失去唯一的儿子和长孙而伤心欲绝,崔氏决定要好好地照顾这两位老人,抚慰他们的悲痛。
崔氏虽想陪在公婆身边,但包拯夫妇看她年纪轻轻便要守节一生,于心不忍,所以多次劝她改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她说:「公公和婆婆失去独子、长孙已经够痛苦了,如果我再离开,岂不是给两位老人更添心酸。再说,公公是全天下所景仰的伟大人物,我可以代替夫君来奉养公婆,很感到心满意足。」
包拯六十四岁去世,膝下只存年仅五岁的幺儿包𫄧。崔氏陪著婆婆,将灵柩送回庐州安葬。丧事刚结束,崔氏的母亲即要她回荆州改嫁,崔氏坚决不肯,她对母亲说:「我已守节十年,如果想改嫁就不会等到今天了。以前我没有离开包家,是为了照顾膝下无子的公婆。现在公公虽然不在,但留下了年幼小叔无人照料,我岂可弃之不顾呢?」
这件事传到庐州知府张田深耳里,张田深很受感动,特别写了一篇《节妇传》上禀朝廷,皇上传旨封崔氏为「寿安县君」,以示嘉许。
婆婆去世后,崔氏把她与包拯合葬在一起。此后,崔氏继续在包家恪守为人媳妇的职责,她一人独力扶养包𫄧,待其长成,安排包𫄧的婚姻。先娶庐州知府张田深的女儿为妻,张氏不幸早逝,再让包𫄧娶文彦博宰相的女儿为妻。后来,又派人到开封将包𫄧生母孙氏接来一家团聚。
崔氏对待包𫄧如同自己的儿子,而包𫄧也把崔氏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看待,崔氏的美德在当时社会上享有极高的评价,「长嫂如母」的说法便是由此传开来。
崔氏不仅侍奉公婆至孝、认真照顾包家的后代,甚至她还注意到家族中无依无靠的人,例如她把无父无母的侄子包永年收养下来,视如己出。
宋哲宗绍圣元年,崔氏过世,享年六十二岁。宋哲宗下旨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并在包家的门口为崔氏建「节妇台」,以突显崔氏享有皇上表彰的殊荣。
崔氏还有一件足以跟公公媲美、流传千古的事,那就是《宋史》为崔氏立了传,也使包拯和崔氏这对翁媳同入正史成为美谈。△(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