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月財新服務業PMI四個月最低
【人民報消息】財新網週三(5日)公布,中國1月財新服務業PMI51.0,創下四個來以來的最低。其中1月就業指數降至2024年5月來最低。
財新網報導,財新中國服務業PMI今年1月為51.0,低於上月1.2個百分點。此前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回落0.4個百分點至50.1,同樣為近四個月來最低。此外,人員主動離職疊加企業裁員節支情況持續,服務業用工連續兩個月收縮,1月就業指數降至2024年5月來最低。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接受自由亞洲電臺訪問時表示,中國服務業PMI數字下滑,除了反映農曆年因素外,也與中國消費信心、內需動能還未完全恢復有關,所以去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振興內需當作首要的任務。「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不確定因素增加。強化內需動能,除了是拉抬經濟動能,更重要的任務是應對外部不確定的因素。」
臺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對自由亞洲電臺表示,中國通貨緊縮,服務業受創,特別是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另一方面,外資企業逐漸撤離中國,導致就業情況惡化、失業率攀升,年輕人及中生代出現「返貧」現象,社會不穩定現象逐漸浮現。「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中國現在急欲與美國和歐洲修復關係,需要台商繼續在中國投資。但是,中共黨魁還是一貫政治凌駕經濟的態度,讓市場仍保持觀望態度。」
中共官媒倡「擴大內需是戰略之舉」
在中國財新服務業PMI公布的同一日,官媒《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為題指出,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國內需求不足的挑戰仍然較大。文章強調,「擴大內需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
文章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依紹華說法,「擴大國內需求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他分析,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中國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
劉孟俊分析,中國每當經濟下行提出的解方,就是增加投資,重中之重都是基礎建設。施行多年後,逐漸浮現問題。「很多基建只是為了基建而基建,為了刺激投資而做,往往不顧投資效益。」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投入基建大都是借貸而來,造成「債留子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興建高鐵。然而,維護高鐵的成本不小,很多站區使用率有限,並未起到帶動新城鎮的效果。在無法拆除的情況下,只能攤提折舊,繼續維護使用。
「現在中共黨魁習近平調整過去的作法,將投資的部分從基建,轉移到產業投資。然而,中國國內需求不足,產能需要往海外倒貨,造成產能過剩,也因此與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起了貿易摩擦。由此可以發現,無論是基建或是產業投資,現在都不是太可靠的作法,」劉孟俊補充說。
賴榮偉表示,中國經濟下行之際,習近平喊出「內外雙循環」,試圖以擴大內需應對外部市場不確定性。然而,全球對中國產品的傾銷行為採取反制措施,使中國出口受阻。中國產品價格雖低,但品質不良,影響國際競爭力,因此中國轉向內需與向「一帶一路」國家尋求發展。
賴榮偉說:「擴大內需的前提是提高消費力,面對危機時,中國人習慣拉高儲蓄應對,加上就業市場疲軟,進一步削弱消費力,使得內循環短期難以見效。另一方面,擴大內需,若政治環境不改革,外資更不敢投資,經濟困境還是會持續。如果中國(中共)不趕緊讓對外關係和緩,恐加劇中國經濟惡化。」
中國服務業投資增速連年下降2024負增長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新浪網專欄發文,截至2024年底,服務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已經達到56.7%,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舉足輕重的力量。然而,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只有5.0%,明顯低於5.7%的工業增速,這是多年來不曾出現的。更值得重視的是,服務業投資增速已經連續數年下降,到2024年底已經出現負增長(-1.1%)。△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2/6/8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