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芯國際的深圳分部。(Liang Xiashun/VCG via 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加拿大的一家行業諮詢公司週三(2月12日)表示,在經歷三年增長之後,中國晶元製造設備的採購量今年可能會出現下降。其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整個行業的過剩產能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行的程度,二是美國對中國晶元行業的制裁力度還在持續增加。 據美國之音報導,加拿大半導體研究公司TechInsights表示,至少在過去兩年中,中國一直是晶圓製造設備的最大買家,其採購金額高達410億美元,佔2024年全球銷售額的40%。 這家研究機構的高級半導體製造分析師鮑里斯.梅托季耶夫(Boris Metodiev)在近日的一次研討會上表示,今年中國在晶元方面的支出預計將減少至380億美元,降幅為6%。中國在全球採購份額中的佔比也將減少至20%,這將是202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梅托季耶夫說。 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和中國產能過剩兩個問題的惡化,這位分析師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開支將會減少。」 中國的許多採購都是為了增加庫存以應對美國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新的制裁。美國強化制裁的目的是阻止北京獲取和製造晶元的能力,減緩中共將人工智慧用於軍事目的或者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速度。 儘管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制裁力度,但中國晶元公司還是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中國最大的晶元製造商中芯國際和華為去年通過使用更加昂貴和費力的方式生產出比較先進的晶元。 中國晶元企業還在成熟製程晶元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並擴大了產能,從臺灣競爭對手手中奪取了部分市場份額。 業界一般人為,28納米是成熟製程(mature-node)與先進位程的分界線,28納米以上為成熟製程,28納米以下為先進位程。中國目前的晶元製造水平整體上看還在成熟製程範圍內。 中芯國際週三表示,成熟晶元存在供應過剩的風險。 行業分析師梅托季耶夫表示,包括北方華創科技集團和中微半導體在內的中國領先設備製造商一直在拓寬全球業務,按銷售額計算,北方華創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七大設備製造商。 梅托季耶夫表示,雖然中國一直在努力提高晶元製造設備的自給自足能力,但它的最大的弱點仍然是光刻系統以及測試和組裝工具。 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製造商。梅托季耶夫補充說,截止到2023年,中國晶元製造行業使用的國產測試工具和組裝設備的國產化率都不高,國產測試工具的市場佔比為17%,國產組裝設備佔比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