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力撑国产药 知名记者高瑜亲证仿制血压药「血压不降」(图)
2025年2月1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因经济衰退和新冠疫情导致医保资源不足,中国在去年底药品采购中只用国产仿制药,而跨国企业的进口原研药被迫出医保清单。早前不断有医生直揭国产仿制药药效问题,清华大学退休教授也炮轰劣质药伤人身体,但中共医保局、药监部门仍力撑国产仿制药。业内人士指,面对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质疑,官方的否认反而是反向证明。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中共官媒《新华社》周日(9日)报导,就上海市两会期间有医生反映的采购药可能存在品质风险,中共政府相关部门已派员赴上海市调查和了解情况。参与研究的医保局、药监部门官员力撑国产仿制药,试图洗白早前医生曝出的「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问题。
药监局:评价标准严格 技术要求已与国际接轨
首先就国产仿制的降血压药的药效问题,官媒记者引述中共国家医保局资讯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采购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研究成果,称该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氯地平血压」水平,均可获得血压下降的效果。
而对于早前医生曝出的「麻药不睡」问题,报导举证的是上海瑞金医院第九批采购麻醉药「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的全麻病例,称从麻醉全程看,仿制药的麻醉药用量并无统计数据,但是单独看其中的麻醉诱导期,原研药用量为146mg,而仿制药用量为157mg。相关部门坚称,未发现「麻醉药不睡」、仅是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
对于泻药的国产药问题,中共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做出更为惊人的回应,称用于肠道准备的泻药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此药是第十批采购新纳入的品种,2024年12月30日刚公布中选结果,目前尚处于落地治疗前的准备阶段。
中共国家药监局的负责人也强调其评价标准严格,技术要求已与国际接轨,所有仿制药都以参考制剂作为对照,因此不存在此问题,但他们未出示具体的数据作证。
中共官方也称,进口药退出采购名单并不等于全面退出中国,意指医疗机构可以自主选择,但未直接说明消费者必须自已买单。
80岁高瑜被迫服用国产血压药 令血压难以控制
北京资深记者高瑜一直在服用4种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的基础药,以前使用的全是进口或合资药。过去两个月,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她目前还有一些治疗心绞痛和高血脂的存药,但高血压问题已被迫使用国产药,按照原来的药量服用后血压无法得到控制,她只得加大药量,但血压仍然难以控制。
高瑜说:「两个月没有进口药了,我基础病需要吃的药是4种。治血压的药被换了,刚换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我血压竟然达到高压190多,低压110多,现在那个采购药『托平』我就是得每天吃两粒,多吃一半,还压不下去,基本每天还是150多。」
高瑜认为,病人对采购仿制药和原厂药的疗效最有发言权,而中共官方高调力撑仿制药,却没有拿出有力的数据证明,坊间有意见直指官方造假。
高瑜说:「怎么国家医保局竟然就说采购药的品质可以有保证,它们的说法是非常武断的。我自己反正对这个降血压药认为品质差很多很多。现在很多(人)网上都在说,它们是用原厂药的、合资药的数据变成它们的数据了,我们也没办法检查啊,我们只能用身体来检查啊。如果情况再不好,我就得自费去买原厂药。」
患者:国产采购药和外国原研药药效高下立见
北京市民李先生也向自由亚洲电台表示,老百姓不再相信官方的说法,因为国产采购药和外国原研药的药效高下立见。
李先生说:「这些药日常使用中就能体现出来,那个国产的那些采购药,它就是不如那个原厂药、原厂的那个效果好。中共官方,包括专家疫情期间是怎么忽悠老百姓的啊,老百姓又不傻,又起码也是受到9年义务教育吧,谁信她们啊。」
业内人士:官方的否认反向证明国产药疗效差
一位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也就此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但为了安全,他要求匿名。他认为当前中共政府是从医保成本而非疗效来考虑问题。面对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质疑,官方的否认反而是反向证明。
医疗业匿名人士说:「前段时间,集体采购报销的药品里面塞进国产的药,国产的药效差。那些有效果的进口的药排除在外,实际上结果证实能够报销的药不好。集体采购的药物不只从支出成本来考虑,更多的还是要考虑治疗效果。中国就这样的啊,官方一来『辟谣』、一来否定,某种情况下其实就是一种反向证实。」
随著中国经济衰退和新冠疫情后的医疗资源紧张,中共当局开始在医保上动起削减开支的念头。今年1月初,中国媒体揭露中国去年底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国产仿制药一拥而上,以低价竞争策略中标,而原厂药厂没有一间得标。其后有医学界人士更以「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采购药」的临床药效。
早前不少医生直揭国产仿制药药效问题
在一月举行的上海两会上,来自上海医学界的20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名发起提案,主题为《关于药品采购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直接质疑一些采购药品的药效低和不稳定的问题,以及披露医生在临床中失去选择权,呼吁当局为价值较高的原研药保留使用空间。
这份提案的联名发起人之一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1月底有消息传出,中共当局再用「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老招,郑民华遭当局约谈和院方通报批评,并被扣罚全年绩效奖金。
而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在北京两会上提交类似提案,指出采购药疗效欠佳,呼吁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控,不应强迫医生和患者使用采购药。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孙立平也发表文章《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切莫掉以轻心》。文章指出,在医药科技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让人们不得不吃低效甚至有极大副作用的药,使用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不合格医疗用品,「实在是说不过去」。担心如果这个底线被突破,将引发医疗信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