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月经济数据的“四重讯号”
赵晓
【人民报消息】十月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呈现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需求走弱、投资下滑、出口承压、财政趋紧。以下从五个方面盘点核心指标与背后逻辑。
一、消费:增速回落,需求疲弱更显结构性
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较9月的3.1%小幅回落,已是连续第五个月放缓。
值得关注的三点:
1. 基数效应较大
2024年同期的“一揽子以旧换新补贴”已透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使今年同比基数抬升,表面增速被“拉高”。
2. 居民收入增速偏低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3.8%,低于GDP增速,制约消费能力。
3. 预期偏弱、储蓄率高企。
就业压力与房价调整,使居民更倾向于储蓄。餐饮、服装等可选消费明显放缓,“双十一”也未见往年热度。
信号:
消费的瓶颈不在短期促销,而在于收入预期与资产预期。
二、工业:外需疲软 + 产能过剩,增速回落
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5.4%,10月降至 4.6%。
背后因素包括:
外需承压
主要经济体对电动汽车、钢铁等加征关税,出口导向行业订单减少。
传统产业“开工率偏低”
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
通缩压力仍存
PPI同比下跌2.8%,已连续39个月下降,企业利润被持续压缩。
信号:
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海外需求有限,国内结构性过剩仍在调整。
三、出口:小幅收缩,沿海地区承压
10月出口额同比-0.2%,为今年难得的负增长。
影响包括:
外需不稳
地缘摩擦导致部分行业订单减少
沿海制造业面临裁员、外迁等压力
信号:
出口仍是支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前景不确定性增大。
四、投资:1998年以来最弱“前十月”,结构性下行明显
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7%,且跌幅较前三季度(-0.5%)明显扩大。
单月环比跌幅1.62%,为 1998年以来最弱(剔除2020特殊情况)。
房地产投资继续深度调整:
10月房地产投资-14.7%
新开工面积-23%
土地购置面积-28%
70城房价同比-2.6%
信号:
投资驱动模式仍在调整中,房地产拖累仍深。
五、财政支出:显著收缩,政策取向更趋谨慎
彭博根据官方数据测算,10月两大主要预算(一般公共预算 + 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支出同比下降19%,为2021年以来最大降幅。
同时,新增专项债额度5,000亿元,但:
仅约40%投向投资项目
更多资金用于缓释债务风险
这意味著:
财政政策更强调“风险防控”,而非全面刺激。
信号:
财政空间有限,政策正在从“稳增长优先”向“控风险优先”过渡。
总体判断:四大趋势正在形成
1. 内需羸弱背后,是预期偏弱与收入压力的结构性问题。
促销与补贴难以根本改变消费倾向。
2. 工业与出口仍有韧性,但承压的方向明确。
外需疲软 + 贸易摩擦,使制造业的不确定性上升。
3. 投资正在经历向“高质量中心”的转型阵痛。
房地产持续调整,基建受财政掣肘,民间投资信心不足。
4. 财政政策趋于保守,强调“稳风险”多于“稳增长”。
这将使经济在短期内少了“强刺激”的支撑。
赵晓评论:
十月数据显明:
需求偏弱、投资下行、通缩压力、财政收紧——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逻辑”已转向“稳风险逻辑”。
(转自“云上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