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中國社會裏,是一種尊貴、吉祥、莊嚴、神聖的象徵。(Shutterstock)
【人民報消息】3月11日是黃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有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預示一年好兆頭。」這一天,民間會有拜祭神龍的活動,祈求神明保佑,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農業有個好收成。 二月二 祭龍神 古人普遍都相信中國人是女媧創造的,相信善惡報應,因此非常重視敬天重德,修身養性,人們相信只有做重德行善的好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祝福,上天賜予好的氣候,農業才能有好收成。中國歷代祭祀伏羲和女媧的太昊陵廟會(又稱人祖廟會)也在農曆二月二開始。 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又稱「青龍節」、「春龍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民間傳說,這一天是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有利於耕種。民間流傳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其實,二月二,天上真的會出現「龍抬頭」的天象,一些重德行善、福分高的人如果有緣,還能親眼看到龍抬頭這一神奇景象。 在龍抬頭的這一天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之間,此時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而這前後也是農作物需要雨水的時期,故農民多透過崇拜神龍來祈求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 《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因此,人們把這天稱為春龍節、龍頭節或青龍節。這一天,古人會到江河水畔去祭龍神。 《左傳》中說桓公五年:「龍現而雩。」是說廿四節氣的驚蟄過後,經過一冬睡眠的龍會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抬頭飛升,因此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龍抬頭」與蒼龍七宿 古人將天空中可見的星象,分為二十八個星座,俗稱二十八宿,又將它們按照東、南、西、北四方,劃分為四組,即「四像」: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東方蒼龍七個星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 在每年的冬季,這蒼龍七宿都會隱沒在地平線之下。直到仲春卯月之初的黃昏時刻,「龍角星」會在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也是春耕開啟的標誌,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的五大習俗 一、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在這一天,很多人會選擇去理髮店理髮,寓意著辭舊迎新,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有的地區還會讓孩子在這一天剃個光頭,希望孩子茁壯成長。 二、吃龍食 二月二這一天,人們除了說吉祥的好話,也會吃寓意與龍有關的食物,相信這樣可以沾一些福氣。如:把麵條叫「龍鬚」,把水餃叫「龍耳」,餃子也經常被人稱為「嬌耳」,有的地方把二月二這一天被稱為「龍耳」。不過餃子餡也有講究,最好是有菜有肉,預示著「有財有肉」。 人們還把春餅叫作「龍鱗」,春餅薄到透亮又很圓、個個巴掌大,從遠處看就像一片一片的龍鱗,所以吃春餅美其名曰「咬龍鱗」。還有把米飯叫「龍子」,餛飩叫「龍眼」,都是寓意沾龍氣、沾福氣。不過,這天要求女人不能動針線,因「恐傷龍目」。 三、放龍燈 二月初二的夜晚,有的地區會在江邊、河邊或者湖邊放龍燈,讓龍燈順著水流漂走,寓意著請龍出水,祈求平安。 四、圍倉 一些地區的民眾會用草木灰在院子裡圍成一圈,中間放上五穀雜糧,寓意五穀豐登,糧倉滿滿。人們在圍倉的同時,還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出倉龍的形狀,以求龍王保佑。 五、祭社 相傳二月二也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稱為「社日節」。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如舞龍、耍獅等。 二月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也把這一天作為祈福納新,轉運開運的吉日,會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遊春、踏青或放風箏。 中國人是炎黃子孫,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因此古人絕大多數樸實憨厚、誠實善良,當人們的生活起居、文化活動、農業或經商重視遵循天人合一、敬天重德、修身養性的時候,往往社會清明,國泰民安。△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