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新娘:中国诈婚产业为何百年不消失?
2024年12月5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中国农村地区近来再传出男子支付高额彩礼或介绍费后,遭遇新娘拿钱逃走的情况。专家指出,婚介所利用「闪婚闪离」的方式进行诈骗,不仅与性别比例失衡有关,也可能沿袭古代社会「寡妇」再婚诈取钱财的犯罪行为。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11月底,《成都商报》揭露贵阳一带的婚介所,专找离异、负债的女性与农村大龄男子匹配。这些机构赚取高额婚介费后,又以「闪婚闪离」的手段,造成男方人财两空。这类现象在当局严打后,开始转移到了昆明和南宁。
「职业新娘」作为买卖婚姻的手段,看似是新兴产业,但专家指出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共建政后施行一胎化政策之下,农村地区更因女子普遍外出打工,导致男多女少、没新娘可娶的问题加剧。随著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皆为诈骗集团提供可乘之机。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国离婚问题的教授李柯表示,如果无法解决性别失衡问题,假结婚的行为将难以根除,并且可能涉及组织犯罪:「其实说到底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些女性自愿参与诈婚,还一种无法排除她们是人口贩卖受害者的可能性」。
2006至2011年间,李柯在四川进行田野调查时,就曾遇见一对父子到乡镇调解中心申诉,说父亲的妻子去世后,在媒人的说合下再婚,并付了很多彩礼,但新娘拿到钱后便消失了。
这类诈婚的行为也从境内跨省扩及至海外。
当时正值(11月11日)光棍节,中国部分相亲交友平台和网站推出团购越南新娘,或免费送人到越南寻找爱情的广告。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随同人道组织「国际计划」(Plan International,又称国际培幼会)走访越南北部偏远地区女儿被大规模拐走的家庭。这些女孩消失时最小的只有13岁,成为贩卖至中国的新娘。
放鸽子或放鹰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告诉本台,在清朝,城市菁英以男方的「财礼钱」足以支付女方的嫁妆来显示其地位身份;但对于大多数贫穷、不识字的农民而言, 「财礼钱」不仅是给女方家庭养育新娘的补偿,主要目的更在于改善生活及财务困境。于是,坊间出现佯装老婆为寡妇,以赚取彩礼的诈骗行为;有些人甚至故意以妻子遭强奸、绑架为由,威胁对方付更多钱;还有的是男女双方合作,到不同村落以上述假结婚的形式赚钱,这便是所谓的「放鸽子」或「放鹰」。
苏成捷说:「中国目前发生的就是第三种骗局的变种,只是现在更复杂、涉及巨额资金,并且是能远距离操作的组织型犯罪。」
他表示,这类 「买休卖休、和娶人妻」的行为在清朝是可判处死刑的重罪,但无奈执法困难。毛泽东主政时期,尤其在大跃进期间实行人民公社等集体所有制,人口无法自由流动抑制了买卖婚姻的行为。但随著此一时代结束,重男轻女的观念,再加上一胎化政策和私有化经济的推动,再次助长此一现象的蔓延:「尽管法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变化,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深层次的连续性」。
苏成捷进一步表示,近年来,中国男女比例失衡没有以前那么高,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改变也有助缓解婚姻买卖的问题。但实际成效还有待观察,毕竟中国农村仍「将女性视为家庭资产,并将其商品化」。 2022年江苏无锡的铁链女事件,「社区里每个人都知道,当地警察也知道,却没有任何人采取行动……。这当中存在系统性问题,与性别和对待女性的方式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