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境內外持刀傷人事件頻傳 民衆應如何自保?
【人民報消息】10月1日,一名中國男子在瑞士持刀襲擊三位兒童,導致一人重傷,另兩人輕傷。這是繼日本男童在華遇刺不治身亡、上海超市出現斬人泄憤事件殃及幼童之後,又一起中國人持刀在公共場所行凶的事件。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瑞士蘇黎世警方週二表示,一名23歲中國男子砍傷三名5歲男童,其中一位傷勢嚴重。該行凶男子隨後遭托兒所員工和另一名在場人士制伏扣押,直到警方出現予以逮捕拘禁。而在週一晚間,上海市松江區一名男子疑似個人經濟糾紛,對超市消費的民衆攻擊泄憤,導致3人死亡、18人受傷。
中共國近幾個月頻傳持刀傷人事件,不僅引發外國人在華的安全疑慮,外界擔憂此類攻擊還延伸到了海外。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威脅評估與管理期刊》(Journal of Threat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22年的文獻顯示,2004至2017年間全球138起大型持刀攻擊案件(mass stabbing attacks)僅發生在22個國家,但當中近一半(44.9%)來自中共國。
專家表示,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通常和凶手生活不順利有關,所以需要挖掘究竟發生了什麼。美國康科迪亞大學聖保羅分校犯罪行爲鑑定學(forensics behavioral health)助理教授布朗(Jerrod Brown)認爲,必須「深入瞭解嫌犯的生活經歷,是否承受巨大壓力」,特別是分析案發前凶手的家庭關係、社羣媒體的使用習慣、心理健康狀態、是否服用藥物或酒精成癮等信息,才能判斷行凶可能原因或動機。
據法新社報導,這次蘇黎士事件的發生地點是在處理外國人居留許可的移民辦公室附近的住宅區。布朗說:「(瑞士蘇黎世一案的兇嫌)他刺傷的是三個孩子,非常悲慘。有沒有可能是精神不穩定、罹患某類精神病?還是想報復……?他最近經歷分手、離婚(、喪子之痛)或失業嗎?還是財務出現困難?頭部受傷或其他原因導致大腦受損?家庭功能失調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還有他是否存在認知歪曲,大腦就是無法理解事務而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或是他非常衝動、缺乏自我控制,充滿憤怒又不會應對這種情緒?」
至於爲何選擇刀器行凶,布朗認爲,可能在於距離近方便取得,也可能是條件不符無法或沒有金錢等能力購買槍枝;此外,「涉及刀具時,也可能涉及個人因素、與他人的關係」。
上述《威脅評估與管理期刊》研究也指出,中共國相比其他國家更常發生持刀砍人事件,主因是獲取槍枝的管道有限,導致多數大規模攻擊事件是以刀具進行。該研究還指出,全球大規模持刀傷人事件當中,大約三成(34%)施暴者受精神疾病的驅動,而這類襲擊又更可能發生在學校。
美國加州亞萊恩國際大學(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刑事鑑定心理學副教授肯嘉寧(Diana M.Concannon)則表示不論是使用槍枝火器還是刀具等利器施暴,皆沒有確實證據能指明施暴者的人格特質或特徵。
她說:「有些是基於不滿而發的暴力行爲。這些人受到傷害、被社會排斥,也有可能基於某種意識形態驅使,覺得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社會沒給他們提供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某種程度上容易受到激進主義的影響,而社羣媒體也助長了此一現象。再來也可能是因爲吸毒,例如市面上流通的芬太尼還是甲基安非他命等,或是疫情期間飲酒量的增加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則更容易淪爲受害者,而非施暴者。
在中共國,9月30日也發生一名男子揮刀行刺的暴力事件。上海警方通報稱,一名37歲的林姓男子在松江區的鹿都國際購物廣場打烊前20分鐘,瘋狂地向陌生人行刺。警方表示,據初步偵查,該男子因「個人經濟糾紛」,前往上海泄憤實施上述行爲。此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香港媒體報導,該男子是透過抖音買了兩把行凶的作案工具。當地警方通報,受傷18人馬上送醫救治,其中3人搶救無效死亡,其餘15名傷者無生命危險。
專家建議培養『態勢感知』能力
在中共國國內,自2022年清零政策結束以來,經濟發展陷入挑戰。房地產業出現危機後,居民的消費信心也一直未能提升,7月份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達17.1%,暴力事件隨之在全國各地發生。今年5至8月,中國雲南鎮雄縣城南醫院、江西貴溪市文坊鎮明德小學、湖北孝昌小悟鄉橋灣村、上海9號線合川路地鐵站及瀋陽鐵西某一小區等地也接連爆發震驚社會的持刀襲擊案件,當中又以吉林北山公園、深圳日本人學校事件,因爲受害人涉及外籍人士廣受輿論關注。
公共安全事件頻傳,專家建議民衆在公共場所需避免過於放鬆警覺。布朗建議民衆培養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situational awareness),並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以即時做出反應:「謹慎行事總比事後後悔好。不要自己扛下責任,而是立即聯繫執法部門,讓專業人士來處理。但不幸的是,這類襲擊往往非常隨機和出乎意料,發生得太快以至於來不及求救」。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0/3/8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