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曾经是个人,他的原型是个鲜卑人!(《文昭思绪飞扬》提供) |
【人民报消息】1920年代,孙悟空的原型起源曾经引起当时两位重量级文化人物胡适和鲁迅的论战。双方都各自提供一番证据,但是也都共同肯定孙悟空的原型就是一只猴子。
因为《西游记》里明明白白地给出孙悟空的身世。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饱受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后,风化为一只石猴。
孙悟空的名字这个孙,也是猢狲的意思。
原著里白纸黑字写得太明白了,孙悟空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只猴子,所以他的原型肯定就是猴子。但是,这个印象从1950年代开始有了动摇。
猴子变成鲜卑人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外70公里的榆林河峡谷,在千年以前,这里也曾经是满目绿荫、河水潺潺,但现在只剩下干黄的岩石,静静地趴在沙漠之中。
1950年代,一个考古队在峡谷两边的悬崖上,发现40多个洞窟,里面是满满的彩色壁画,其中第六个洞窟里还有一尊金碧辉煌的弥勒佛雕像,高25米,表面由金箔铺就。从此,榆林窟开始名扬天下,成了比肩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画。
专家们一致同意榆林窟是从隋唐之前就已经开凿了,此后一直都有陆续添加和维护。不少专家被西夏时代开凿的第三窟里几幅奇怪的壁画吸引了。画中有一个貌似中原和尚的人,牵著一匹马,和一个鲜卑人打扮的徒弟。他们一起行走在悬崖峭壁边、水边,或一起穿越城市。大家越看觉得这画风格很眼熟时,突然有人提出︰这不就是一幅《玄奘取经图》吗?只不过这些图里面的孙悟空,由猴子变成了一个鲜卑人。
难道说,这个鲜卑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吗?
专家们再去细查历史,竟翻出一个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故事。
负责马政的鲜卑人
公元751年,正值唐玄宗天宝盛世,长安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个40人左右的外交使团,在宦官张韬光的带领下出发,前往一个叫罽宾的西域小国,接受它归附大唐的国书。
如果再早5年,这根本不需要长安派出使团的,因为那时大唐在西域设有安西四镇,西域的小国向安西都护递上国书,代为向长安请示,得到中央的承认文件和策封印信,就被纳入大唐的「天可汗」体系,受到大唐的保护,不需要大唐特别派出一个使团,千里迢迢的去归附的小国接受其国书。
因为当时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为「大食」)在中东崛起,已经成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在中亚强势输出其伊斯兰文化。这让受到佛教影响的大唐西域各国感到很不安,纷纷向大唐中央求救。所以,大唐才派出使团,去西域踩点。
公元751年,在出使罽宾国任务中,有一位年轻的鲜卑人车奉朝,他是护卫队长,除了负责大使的安全,也要负责使团的「马政」,也就是兼负养马的工作。
有学者质疑,莫非车奉朝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归国途中平息巨浪
话说,车奉朝勤勤恳恳地一路保护使团完成出使罽宾国的任务,不料在返程途经犍陀罗国时却病倒了。使团只好把他留在当地养病,先行打道回长安复命。
不料,车奉朝这一病就病了4年,群医束手,最后车奉朝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家,法名为「法界」,成为佛门弟子,并且去了印度的那烂陀寺修习佛法,之后游历西域诸国,收集佛经。途中,一位得道高僧赠送法界一枚释迦摩尼佛的佛牙舍利,希望他能够带回大唐供奉。
经过30年,学有所成的释法界带著佛牙舍利和一些大部头的佛经,启程回大唐。途经一个叫「睹货罗」的国家,要渡过一个大湖,当法界走到湖边准备和一个商队上船时,突然大地开始动摇,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夹带著大块大块的冰雹,原本平静的湖面也掀起了巨浪,看似很快就要把船给吞没了,所有人全都吓坏了。
这个有经验的船家立刻大声说「龙王发怒了」,并责问谁带了不该带的东西上船,立刻交出来,投到湖里去。所有的客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
这时,释法界才想起来,会不会是自己所携带的佛牙舍利,惹起这场风波呢?于是他就站起来,掏出佛牙舍利,恭敬地向大湖鞠了几躬,然后对船家和别的客人简单地解释一下,就坐下来开始诵念佛经。周围的人听不清法界念的到底是什么,只感觉他有力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天空中乌云散去,湖上的巨浪也平息了,法界最终顺利回到了大唐。
皇帝赐法名释悟空
法界受到皇帝唐德宗李适的热烈欢迎,并且正式赐他法名为「释悟空」。他也成了长安最有名的高僧之一,后来就一直在长安的章敬寺里翻译佛经,他的事迹被收入《贞元释教录》。释悟空也是历史上记载的最后一位去印度取经的高僧。
看到这里,专家们终于恍然大悟︰榆林壁画当中的唐僧,身边的胡人徒弟应该就是释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