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纸家书只说墙 让渠径寸有何妨(图)
 
允嘉徽
 
2023年8月8日发表
 



让他一寸又何妨?一世一代的辉煌只剩荒烟古城墙。(图为《富春山居图》的卷首「剩山图」)

【人民报消息】「退一步海阔天空」劝勉人以「退让」的胸襟待人接物,世界会更宽阔,心境也会更开阔无忧。只是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当事人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矛盾困境,就有待个人平时的修养了。

纸纸家书只说墙 让渠径寸有何妨

明代舒芬(字国裳),在明朝正德十二年状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舒芬丰神玉立,严格固守气节操守,白日端居毫无倦容,夜里则检讨自己的过错并自我责备。

舒芬学贯诸经,同时对天文、律历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周礼》方面更是精通,对于皇上有不符礼节的举措一定进言劝谏。他因为上谏几度受到责备、夺俸、廷杖,几近于死也不改其气节,世称「忠孝状元」。

舒芬在翰林院中任职的时候,儿子多次寄家书给他,告诉他邻人每年蚕食他们家的土地,现在又建造一堵墙,墙基越过地界。最初,舒芬看了儿子的来信后没答复,后来儿子一再来信讲这件事,终于,他提笔一挥,在儿子的信末加添自己的意见,回复道:

「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他)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

舒芬借用秦始皇劝戒儿子:你封封家书牵肠挂肚只为了墙下寸土,让他一寸又何妨呢?毕竟人生易逝呀!

然而舒芬的年轻儿子收到父亲的信后,并没有共鸣。他念诵着父亲回信中的诗,越念越气,气老爸在朝为官,却懦弱无能。他一腔愤懑之情无处宣泄,就通通发泄在信上,恨恨地把信丢掉。

恰巧这信被邻人捡了回来,一看就感受到舒芬高尚芬芳的品德,暗自惭愧,于是动手把自己建好的墙壁拆掉。这一来,两家人互相礼让,最终双方各取墙基的一半土地,彼此相安如旧。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过些儿也不妨

杨翥字仲举,苏州地方的布衣,年少时失父,生活贫困,随着从军的兄长戍守武昌,在武昌教授学徒,维持生计。

杨翥为人端厚谦冲,孝顺母亲恭敬兄长,地方人士都对他的孝悌品行赞不绝口。杨翥对人宽和仁恕,别人冒犯他,他也没放心上。

明朝内阁大臣杨士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大功臣之一)还没有功名的时候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生活困难。杨士奇来到武昌得到好心的杨翥的帮助。杨翥把自己教学的馆舍让给他教学,自己想办法另觅他处去教。

杨士奇心中很感念杨翥的贤德,当他发迹显贵后,就向朝廷荐举还是布衣的杨翥。明宣宗下诏让吏部考一考杨翥的实力,果然不错,就授予杨翥翰林院检讨一职。后来杨翥累升编修、修撰,并参与编修三朝实录,后来告老归乡。

土木之变后,明景宗即位,那时杨翥年纪老大了,景宗让他在家中拜礼部右侍郎,第三年,进位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并加俸,杨翥回朝廷,不多久又归乡,朝廷给他带禄辞官退休。杨公德冠一时,受到郡邑上人士尊崇敬重。

《坚瓠集》的作者褚人获和杨翥是同郡人,他在集中记载一则杨翥的让界诗。

杨翥的邻家盖房舍,屋檐紧挨着边界。每逢下雨天屋檐上的雨水就滴落他家庭院。杨公心中没有把它当回事,然而他的家人屡有怨言。杨公劝慰说:「晴日多,雨日少。」

邻居的房子有一小部份盖过界了,家人也闹心,杨公又说:「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可见杨公胸襟气度之大。

《明史》中记载,杨翥身居六卿时,仍然没有为自己建造房舍楼宇,住的还是借用的房舍;他有薄田半顷,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一家人吃粥的份量。杨翥的冲淡无欲、朴素绝俗,襟度厚德为人敬仰。

杨翥死后,景帝很怀念他,于是召见他的儿子子珒,授与苏州主簿一职。

四邻侵我我从伊 毕竟须思未有时

杨玢字靖夫,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时代。他在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前蜀仕途顺利,达到显职。

蜀国覆灭后,杨玢随同王衍归顺后唐,当时他已经年华老大了,获得工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后归返长安。当年旧居房舍有不少被邻里侵占了,家中的子弟打算向官府提告诉,将写好的状子给杨玢看。

杨玢就在状纸尾端批示道:「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禾黍正离离。」

杨玢借景、借史付于诗中劝谕家中子弟:「四方邻居侵占我的土地我随他去,静心想想人生苦短,能占得几时?不妨到前朝的含元殿的残基上去望望吧,当年的富丽辉煌,如今却被一片繁盛茂密的秋草征服取代了。」

他的子弟看了之后很受教,闭口不再提上官府告状一事。△(有删减)

(参考资料:《坚瓠六集.让墙基》、《坚瓠三集》、《明史》、《吴邑志》、《谈苑.杨玢诗》)

 
分享:
 
人气:40,31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