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特稿】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中)(多图)
 
——《透视“进化论”》第二章(中)
 
2023年7月4日发表
 
大纪元特稿:透视“进化论”(大纪元制图)
【人民报消息】(接前文) 二、不是“自然选择”而是“有意设计” 进化假说认为,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等,在漫长的演变中,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互相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个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如果我们看每一种生物都是一种不知名的生物的后代,那么它的亲本及所有过渡物种应该被新的更完美的新种消灭了。制造新种的同时就消灭了旧种。”(Hence, if we look at each species as descended from some other unknown form, both the parent and all the transitional varieties will generally have been exterminated by the very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new form.)¹¹⁴ 20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动物学家、遗传学家理查德‧戈德施米特教授(Prof. Dr. Richard Goldschmidt, 1878—1958)这样评论:“没有人通过微突变的积累成功地生产出一个新物种。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从来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但却被普遍接受。”“通过微进化不可能形成任何新物种。”“微观进化 (物种内的变化) 的事实不足以理解宏观进化(从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的理论上的变化)。”(It is good to keep in mind … that nobody has ever succeeded in producing even one new species by the accumulation of micromutations. Darwin’s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has never had any proof, yet it has been universally accepted. It’s impossible by micro-mutation to form any new species. The facts of microevolution [change within the species] do not suffice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macroevolution [theorized change from one species to another].)¹¹⁵ 2.1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假说以来,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的脖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长颈鹿的脖子和腿都很长,在哺乳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进化假说支持者提出的解释是“低处食物短缺假说”和“性选择假说”。 比如他们认为,长颈鹿的祖先可能面临了食物短缺的挑战,因此这些动物开始进化出更长的颈部,以便触及到更高的树枝和叶子。这些具有长脖子的个体比其它同类更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更高,也能够更容易地繁殖后代。这条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导致了现代长颈鹿的出现。¹¹⁶ 首先,这些想法都存在一些基本逻辑上的问题。 第一,如果长颈鹿的脖子是因为食物短缺进化来的,不可能只是长颈鹿遇到食物短缺,而应该同时进化出长颈马、长颈羊、长颈牛等等,但人们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动物。也就是说,同时代的其它动物,如马牛羊和其它物种,也没有进化出长脖子,它们仍然存活下来了,说明低处应该有充足的食物供动物们食用。 如果低处也有食物,为什么长颈鹿还要进化出长脖子去取得高处的食物呢?它们可以进化出长长的舌头,或者改变饮食习惯,如可以吃不同的食物,或进化出其它适应能力来取得其它的食物。显然“低处食物短缺假说”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长颈鹿照样能吃低处地上的草。 第二,后来的进化论支持者又提出来,长颈鹿可能不仅是因为食物短缺,还有可能是因为性选择的缘故,即具有长脖子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吸引配偶。¹¹⁷ ¹¹⁸ 但吸引配偶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增加色彩、力量等等,为什么长颈鹿非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那么长的时间“劳神费力”地去进化出长长的脖子,才能达到增加对异性吸引力的目的呢?其它没有长脖子的物种,难道就没有办法找到配偶吗?“性选择假说”也站不住脚。 第三,进化假说支持者于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认为长颈鹿的脖子变长是为了增加警惕性,从而在遇到天敌的时候能跑得更快。他们认为长颈鹿的祖先,与目前唯一尚未灭绝的长颈鹿的近亲──霍加狓(Okapia johnstoni)类似,它们生活在丛林中,那里有丰富的植被,容易帮助它们躲避天敌。¹¹⁹ 他们认为,长颈鹿生活在草原上,比较空旷没有藏身之处。它们遇到天敌时,需要奔跑才能逃脱。在大草原上,身高的增加和脖子的延长,可以让长颈鹿看得更远、更容易及早发现天敌,从而及时逃脱。 总之,支持进化假说者认为长颈鹿的脖子和腿变长是为了增加警惕性,在遇到天敌的时候能跑得更快,从而提高生存率。 然而,这个假说有几个问题:长颈鹿警惕性再高也不如豹子机敏、跑得再快也不如豹子快,而且为什么非洲草原上那么多警惕性高、反应灵敏、跑得快的动物大部分是短腿的呢?同时因为脖子和腿的长度的增加,它的目标也变得更大了,也更容易被天敌看见。所以这个假说的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 上面的几个从进化论角度所做的推理,都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另外,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用进化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长脖子,也存在严重问题。 1. 时间漫长:达尔文提出的逐渐进化的观点──一点点地变化,脖子变长一点,心脏稍微变大一点,肌肉稍微变强一点──这样的进化即使有可能发生,也需要很长时间,还没等到“进化”出足够长的脖子,它的生活环境可能又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了。没有发现中间类型的中颈鹿化石,说明这个过程不见得发生过。 2. 极小概率:一个物种要变成另一个不同的物种,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变化,整个身体也会发生系统性变异。例如,脖子变长时,对应的心脏也需要变得更强大,才能把血输送到更高的地方,血压控制系统也需要更完善;腿变长的时候,骨头、血管、肌肉、神经都要跟着长。这些变化需要几乎同时完成,才可能成功产生出来一个长脖子、长腿的长颈鹿。 动物的DNA双螺旋结构非常稳定,变异度很小,而且一次只能变化一点。所以这么多的基因同时需要朝着相同的方向来突变,就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 另外,过渡物种的变化需要同时发生在同一物种的多个个体身上,才能允许包含显著突变的基因得以繁殖和传代。这个更加小概率的事件,用来解释生物种类的变化实在是过于牵强。 3. 病态变异:虽然进化假说认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基因突变是有害的(《第三章》详述)。德国病理学家维尔啸教授认为,“必须改变一直存在的生理规范,这只能称为异常。在古代,异常被称为pathos,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偏离正常,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病态事件。”¹²⁰ 所以这么多的基因同时朝着相同的方向来突变、偏离,不仅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而且对原来生活正常、健康的物种来说,还很可能就像得了一场严重、致命性的疾病。 支持进化假说的人对长颈鹿的出现的解释,和熊变鲸鱼的逻辑一样,看起来更像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而不是科学假说,所以我们也不用高深的理论来解释,就用常识判断一下就可以分析出来。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不可能通过这样的进化假说得到解释。
长颈鹿的脖子不是进化来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大纪元制图)
“进化”出长颈鹿这样的脖子已经非常困难,而从水生生物转变为陆生生物,也需要在基本的生理结构上,包括眼睛、鼻子、消化系统、肺、肌肉和骨骼等多个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千万次突变,更需要改变很多基因的编码和表达,从而在整个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水平上实现表型的变化。这么多的小概率事件加在一起发生,这就是“设计”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分析进化论者用来解释长颈鹿进化的理论,就不难得出结论──物种不可能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演化而来的,更可能是被设计出来的。 2.2 让达尔文感到震撼的眼睛 达尔文在1860年给“美国植物学之父”阿萨‧格雷¹²¹(Asa Gray, 1810—1888)的一封信中写道:“关于(物种起源的)弱点我同意。直到今天,眼睛让我不寒而栗,但当我想到那些众所周知的细微差别时,我的理智告诉我──我应该克服它。”(About weak points [of the Origin] I agree. The eye to this day gives me a cold shudder, but when I think of the fine known gradations, my reason tells me I ought to conquer the cold shudder.)¹²² 达尔文承认,眼睛的复杂性让他感到震撼,承认眼睛是进化论的一个难题。他在《物种起源》中写道:“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像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Organs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complication. — 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possible degree.)¹²³ 到现在已经超过160年了,难题是否已经解决呢?不但没有解决,而且随着人们对眼睛各层细微结构、细胞、分子、生化过程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越来越令人困惑。达尔文试图去克服这个难题,为自己的理论辩护,但人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难度大得让人无法想像,无异于“水中捞月”。 眼睛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具有精巧的结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让我们能够感知和欣赏这个美妙的世界。眼睛复杂得令人愕然,比最精密的人造设备还要复杂得多。 人的眼睛好比一个照相机,可以调节焦距、控制光线进入量并修正球面和色差。与照相机相比,人眼的视线范围广阔得多。我们的眼睛能适应不同强度的光线。目前即使是最先进的照相机镜头的宽容度(能拍摄到的最亮和最黑暗的范围),也达不到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眼睛不但能看见物体的立体形状,而且视野极其广阔,影像不会失真,动作也不会中断。眼睛跟大脑一起作用,使我们能看见色彩、辨认图案和形状、看见立体的影像,也使我们的视线能追踪正在移动的物体或影像而不会变得模糊。 人眼还像一台先进得惊人的超级电脑,不但具有惊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运作的速度和方式也远胜过人造的工具、电脑或照相机。
奇的眼睛具有的精巧结构 (inspiring.team/Shutterstock)
视网膜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10层结构整齐有序地排列而成¹²⁴。从深到浅依次为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主要由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双极细胞的细胞体组成)、外网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细胞核)、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感光细胞层(Photoreceptor layer)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我们重点提一下其中的几层关键细胞: 1. 色素上皮细胞富含黑色素,可吸收光线并防止反射,从而确保清晰的视野。它还能支持感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保护视网膜并形成血—视网膜屏障,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视网膜。¹²⁵ 2. 两种感光细胞¹²⁶,分别是视锥细胞(约450万个)和视杆细胞(约9100万个)。视锥细胞使我们能看见彩色和高度清晰的影像;视杆细胞的感光度则比视锥细胞高一千多倍,使我们在昏暗的环境下也能看见影像。事实上,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一个视杆细胞甚至能够感应到一个光子(构成光的基本粒子)的存在! 黄斑(macula)是视觉最清晰的地方,含有最多的感光细胞。在黄斑中心的一个浅凹,称为中央凹(fovea),视锥细胞密度几乎增加了200倍。 视觉的产生说起来容易,其实需要一连串复杂的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细胞之间的电生化反应才能实现。这个反应开始于视网膜的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层,感光细胞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面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接着一张地倒下、一个反应接着一个反应,直到产生视觉。 光信号怎么转换成电信号呢? 当光线穿透到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感光细胞,被感光细胞感应到,这时感光细胞就像被打开了开关,开始工作起来了。感光细胞中有一种特殊的“视紫红质”(rhodopsin)分子,是由视黄醛(retinal)和视蛋白(opsin)组成的。光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引起结构变化之后,它与一种叫做“转导蛋白”(transducin)的蛋白质结合,进而与“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结合,使细胞内的重要信号分子──环单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大量分解,钠离子通道通透性下降,导致细胞电位变化,进而产生细胞电信号,然后传送到双极细胞。¹²⁷ 3. 双极细胞负责接收感光细胞的信息,并将其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通过突触帮助传递电信号到大脑,大脑中有很多其它机制参与识别和解读这个信号。只有它们都存在而且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从而人们才能看到物体。 4. 视网膜还包含许多支持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Müller细胞。它们与感光细胞相连,形成一个密集的层,称为外界膜。这些细胞帮助吸收光线,并在视网膜上形成基底膜覆盖的末端扩张,称为内界膜。此外,视网膜还有其它支持细胞,帮助维护眼睛的正常功能。
神奇的人眼视网膜的精巧结构和功能 (Ferrara, M., et al. https://doi.org/10.1038/s41433-021-01437-w)2021. Eye, 35[7], 1818-1832.
请注意,这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简单的,都是被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每一个蛋白质部件之间的搭配和运作都不是简单的,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仪器,只有在各组成部件结合起来后才能运作。大家知道那个精密的瑞士手表,有时候把机芯的壳做成透明的,人们可以看到里面一个个齿轮、机关之间的咬合精密无比,错一点都不可能让这个手表运转的。眼睛的视觉通路之中的精密结构和功能,比这个精密手表还要精密千百倍!连手表都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来精心设计,试问一下,比它还要复杂得多的精巧的眼睛,难道是随机变化产生出来的吗?不是经过设计的话,又怎么可能产生得了呢? 再举一个例子,捕鼠器只有在各组成部件装配起来后才能发挥功用。每个组成部分,例如基座、弹簧、固定杆、弓、饵,单独来看都不是个捕鼠器,也不能个别发挥整个捕鼠器的功用,各部分要同时按正确位置放在一起,组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实用的捕鼠器。眼睛也是一个道理,是什么把眼睛的各部分精密地组合、准确地联系起来,使眼睛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呢? 进化假说支持者认为机遇可以推动进化,但是机遇能否就在恰当的时刻使所有部分配合成如此精密的一种装置?况且,眼睛结构的起源,比如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源于何处以及视觉产生的过程中精妙高效的结构、生理和生化过程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他们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进化假说主张,眼睛是通过一系列漫长的随机变化、遗传给下一代,而每一次的变化都使生物更适于生存。可种类众多的动物物种大多生活在环境大致相似的草原、森林和天空,我们实在是看不出来,为什么它们的虹膜的颜色需要变得如此色彩缤纷才能生存下去?还有,为什么苍蝇一定要进化出复眼?这里面难道一定要关联到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的目的上来吗?
让达尔文感到“震撼”的眼睛(大纪元制图)
美国著名生化学家迈克尔‧贝赫教授(Michael Behe, 1952—)说:“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假说的根据──只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才说得通,而所选择的是对当时适用,不是对未来适用。”¹²⁸ 达尔文的进化假说,只是围绕着生存和繁殖做文章,最多只能满足当下生存环境的需求──因为环境的需要,才导致某些器官或功能的产生。而生物界中,各种生物具备的非繁殖、生存必需的功能也比比皆是。 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都需要人的设计和制造,而且这些器材没有一个可以造得比眼睛更好。精妙复杂的眼睛难道不是被设计出来的吗?奇妙的眼睛怎么可能是通过一系列随机事件偶然进化而来的呢? 《物种起源》第六章讲述“理论的难题”,达尔文在“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这一节中写道:“……那么自然选择可以形成完美而复杂的眼睛,这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其实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也很难被看作是真实的。”( ……then the difficulty of believing that a perfect and complex eye could be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though insuperable by our imagination, can hardly be considered real.)¹²⁹ 尽管达尔文承认眼睛的精妙复杂是无法解释的,可是他还是固守着自己的观念不愿放弃,这也许是现代许多达尔文支持者那种固步自封的心态的展现。 贝赫曾说:“面对现代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细胞的巨大复杂性,科学界陷入瘫痪。没有一个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家,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详细说明细菌的纤毛、人的视力或血液凝固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任何复杂的生化过程是如何以达尔文主义的方式发展出来的。但我们人类存在在这里,植物和动物存在在这里,复杂的系统存在在这里,所有这些东西都以某种方式来到这里。那么如果不是以达尔文主义的方式,那又是如何发生的?”(In the face of the enormous complexity that modern biochemistry has uncovered in the cell,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paralyzed. No one at Harvard University, no one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o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o Nobel prize winner—no one at all can give a detailed account of how the cilium, or vision, or blood clotting, or any complex biochemical process might have developed in a Darwinian fashion. But we are here. Plants and animals are here. The complex systems are here. All these things got here somehow: if not in a Darwinian fashion, then how?)¹³⁰ 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伊恩‧麦克里迪教授(Prof. Dr. Ian Macreadie)曾经说过:“进化论认为一切都会改善,而我却看到一切都在崩溃。基因被破坏、突变(DNA每代复制时会出现错误)导致遗传性疾病,继而让社区负担不断增加。所有一切在初始时都是被精心设计的。”(Evolution would argue for things improving, whereas I see everything falling to pieces. Genes being corrupted, mutations [mistakes as DNA is copied each generation] causing an increasing community burden of inherited diseases. All things were well designed initially.)¹³¹ 三、看似“结构退化”其实“大有用处” 拉马克在《动物的哲学》中阐述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变得更加发达、功能更加强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结构萎缩、功能逐渐退化。 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借鉴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学说。进化假说把“用进废退”作为进化的驱动力之一,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没有了竞争力,都会退化或者被淘汰掉。 然而,用处的大小不一定直接对应着功能的强弱。人所认为的退化的功能,不一定是没有用的。 比如,人如果真的是从猴子变来的,那么猴子皮肤上的毛还能保暖,为什么一定要淘汰掉?人为什么需要长出头发来呢?从如何更加有利于生存的角度来看,似乎看不出头发比身体体毛的更大的用处在哪里,那为什么人的体毛会“退化”,却非要长出更多的头发来呢? 3.1 扁桃体被切除的后果 扁桃体是淋巴组织,由四部分组成: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腺样体)和咽鼓管扁桃体,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环,称为Waldeyer环¹³²,是喉头的第一道防线,日夜守护在咽喉要塞,抵抗细菌和病毒,以保护我们免受空气和食物带入的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因为腺样体在人的童年后期往往会缩小,到青少年时期几乎完全消失,所以,现代医学常常认为扁桃体是退化了的器官,认为它没有用了,一旦反复发炎、肿大,就建议做手术切除。 事实并非如此,扁桃体是免疫器官,尽管看似有些部分萎缩掉了,但是不等于它没有功能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如果扁桃体被割掉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长期疾病,增加身体发生感染等疾病的概率。 2018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耳鼻喉科学》(JAMA Otolaryngology)发表了对近120万儿童进行的一项10到30年的长期跟踪随访研究结果。报告指出,儿童时期切除扁桃体或腺样体,与日后患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传染病的相对风险显着增加有关。具体而言,已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手术的人,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增加近3倍;腺样体被切除的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倍多,上呼吸道疾病和结膜炎的相对患病风险也增加近1倍。¹³³ 一项台湾研究分析了1,300名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和2,600个(未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人组成的匹配对照组的数据,发现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罹患肠易激综合症的风险几乎是未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人的两倍。¹³⁴ 一项瑞典研究追踪了80,000余名在20岁之前切除了扁桃体或阑尾的人,发现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而这两种手术都做过的人的患病风险最高。¹³⁵ 3.2 松果体的奇特功能 松果体(corpus pineale)位于丘脑后上方,以柄状联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幼儿期发育很快,20岁后机能开始减弱,而后便钙化并且萎缩。 但松果体形体的萎缩,并不代表功能的萎缩或退化。人们发现松果体在人的一生中,对人的内分泌、神经、视觉、生殖和免疫系统都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分泌褪黑素¹³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调节生物钟和睡眠。松果体的功能与光感知和季节性节律有关。松果体中的神经元可感受到环境中的光照强度,因此它们能够帮助调节人体对光的敏感度。 2)与光感效应有关¹³⁷:光感信息通过从视网膜开始的复杂多神经通路到达松果体。松果体、缰核和视网膜—视交叉上通路之间存在联系。 3)影响性腺:松果体通过调节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人体的生殖能力。 4)影响免疫系统:松果体可能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功能。 松果体肿瘤患者往往出现的是向上凝视麻痹。对这样的患者实施松果体肿瘤切除术,尽管患者手术后向上凝视症状趋于改善,但存在显着的长期视力障碍,特别是在复杂的会聚和调节功能障碍方面。¹³⁸ 3.3 胸腺真的萎缩了吗 胸腺位于胸腔上纵隔前部、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呈长扁条状,两叶经由结缔组织相连在一起。胸腺作为中枢免疫器官,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居于中枢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¹³⁹它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大本营。 然而,因为在儿童时期胸腺机能很活跃,青春期达最高峰,以后逐渐萎缩,胸腺也曾被进化论者认为是人类从动物进化来之后的与人体无关的退化器官,切除无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胸腺兼有内分泌机能。胸腺不仅仅是免疫器官、内分泌腺体且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有双向联系,而且,胸腺是人的“寿命时钟”(the life clock),胸腺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¹⁴⁰ 有时西医会对患有重症肌无力(一种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实施胸腺切除术。一项研究发现,胸腺切除术可能会增加重症肌无力患者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¹⁴¹ 总而言之,这些器官形体上的退化,其实只是它们在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规律,并不代表其功能的退化。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是错误的,被达尔文用来发展出“进化假说”,更是错上加错。 人是五脏俱全的,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有用的。既然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不能单纯说某个器官有用、某个器官没有用。人体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统一的有机体,所以,打算切除器官的人应当慎行。(待续) 参考文献: 114.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http://darwin-online.org.uk/content/search-results?freetext=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115. Richard Goldschmidt Quotes. http://darwin-online.org.uk/content/search-results?freetext=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116. Melinda Danowitz, Aleksandr Vasilyev, Victoria Kortlandt and Nikos Solounias (2015). Fossil evidence and stages of elongation of th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50393 117. Simmons, R. E., & Scheepers, L. (1996). Winning by a neck: sexual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giraff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48(5), 771–786. https://www.jstor.org/stable/2463405; https://sci-hub.st/https://www.jstor.org/stable/2463405 118. Wang, S. Q., Ye, J., Meng, J., Li, C., Costeur, L., Mennecart, B., Zhang, C., Zhang, J., Aiglstorfer, M., Wang, Y., Wu, Y., Wu, W. Y., & Deng, T. (2022). Sexual selection promotes giraffoid head-neck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76(6597), eabl831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831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8316 119. Williams E. M. (2016). Giraffe Stature and Neck Elongation: Vigilance as an Evolutionary Mechanism. Biology, 5(3), 35.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5030035 120. Rosen G. (1977). Rudolf Virchow and Neanderth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1(2), 183–187. https://doi.org/10.1097/00000478-197706000-00012 121. Petruzzello, Melissa. “Asa Gray: The Father of American Botan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9 Jan. 2017, 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asa-gray-the-father-of-american-botany. Accessed 30 June 2023. 122. Correspondence: The correspondence of Charles Darwin. Edited by Frederick Burkhardt et al. 29 vols to d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https://www.darwinproject.ac.uk/letter/DCP-LETT-2701.xml. Accessed on June 30, 2023. 123.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http://darwin-online.org.uk/content/search-results?freetext=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124. Ferrara, M., Lugano, G., Sandinha, M. T., Kearns, V. R., Geraghty, B., & Steel, D. H. (2021).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tina and choroi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echniques and translational relevance. Eye, 35(7), 1818-1832. https://doi.org/10.1038/s41433-021-01437-w 125. Yang, S., Zhou, J., & Li, D. (2021). Functions and Diseases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2. https://doi.org/10.3389/fphar.2021.727870 126. Purves D, Augustine GJ, Fitzpatrick D, et al., editors. Neuroscience. 2nd edition.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Rods and Cone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848/ 127. Purves D, Augustine GJ, Fitzpatrick D, et al., editors. Neuroscience. 2nd edition.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Phototransductio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806/ 128.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https://tinyurl.com/mutzxwhx 129.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130.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P187: https://tinyurl.com/mutzxwhx 131. Carl Wieland and Don Batten. An interview with leading Australian molecular biologist and microbiologist Ian Macreadie. https://creation.com/creation-in-the-research-lab 132. Meegalla N, Downs BW. Anatomy, Head and Neck, Palatine Tonsil (Faucial Tonsils) [Updated 2022 Jun 1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8296/ 133. Byars SG, Stearns SC, Boomsma JJ. Association of Long-Term Risk of Respiratory, Allergic,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Removal of Adenoids and Tonsils in Childhood.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8;144(7):594–603. doi:10.1001/jamaoto.2018.0614 134. Wu, M. C., Ma, K. S., Wang, Y. H., & Wei, J. C. (2020). Impact of tonsillectomy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one, 15(9), e023824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8242 135. Janszky, I., Mukamal, K. J., Dalman, C., Hammar, N., & Ahnve, S. (2011). Childhood appendectomy, tonsillectomy, and risk for prematu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2(18), 2290-229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r137 136. Arendt J, Aulinas A. Physiology of the Pineal Gland and Melatonin. [Updated 2022 Oct 30]. In: Feingold KR, Anawalt B, Blackman MR, et al., editors. Endotext [Internet]. South Dartmouth (MA): MDText.com, Inc.; 200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0972/ 137. Gheban, B. A., Rosca, I. A., & Crisan, M. (2019). The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neal gland. Medicine and pharmacy reports, 92(3), 226–234. https://doi.org/10.15386/mpr-1235 138. Hart, M. G., Sarkies, N. J., Santarius, T., & Kirollos, R. W. (2013). Ophthalmological outcome after resection of tumors based on the pineal gland.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19(2), 420–426. https://doi.org/10.3171/2013.3.JNS122137 139. Remien K, Jan A. Anatomy, Head and Neck, Thymus. [Updated 2022 Jul 2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9748/ 140. Csaba G. (2016). The Immunoendocrine Thymus as a Pacemaker of Lifespan. Acta microbiologica et immunologica Hungarica, 63(2), 139–158. https://doi.org/10.1556/030.63.2016.2.1 141. Gerli, R., Paganelli, R., Cossarizza, A., Muscat, C., Piccolo, G., Barbieri, D., Mariotti, S., Monti, D., Bistoni, O., Raiola, E., Venanzi, F. M., Bertotto, A., & Franceschi, C. (1999). Long-term immunologic effects of thymectomy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03(5 Pt 1), 865–872. https://doi.org/10.1016/s0091-6749(99)70431-8 《透视“进化论”》写作组 △ 点阅【透视“进化论”】系列文章。 前言 第一章:进化论是未经证实的假说(上) 第一章:进化论是未经证实的假说(下) 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上) 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中) 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下) 第三章:分子生物学否定进化假说(上)
 
分享:
 
人气:52,440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