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图)
 
2023年10月10日发表
 
唐太宗反躬内省,先罪己以明其志,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念。(合成图)

【人民报消息】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天象的变化对应人世的兴衰。是故历朝历代都有史官于史书中专列一章,详述当朝各种天象变化与人世间对应的事例,以警世人,顺从天理,择善而从;从而促使君王敬天知命,造福百姓。以下摘录《二十四史》中三则嘉言。

应之以德,则休祥臻;酬之以怠,则咎征作。

译文:以德行回应上天,则美善吉祥会降临;以轻慢回应上天,则灾祸的征兆就会出现。

此句嘉言出自于《晋书.列传第四十二.郭璞》,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他认为统治者是代天而牧(牧养万民),要注意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上天的意志」。天道和世道遥相呼应,世道须配合天道,否则就会无序。

古代有德行的君主,都敬畏上天的警诫。对百姓施以恩德,则天地万物谐和;若对上天的征兆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则上有上天惩罚,下有臣民怨怒。

唐贞观二年六月,京师长安及附近地方大旱,蝗虫成灾,吞噬百姓的庄稼,甚至在御花园中都能看到飞来的蝗虫。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花园中拾起蝗虫,对著牠们郑重说道:「粮食是百姓们赖以生活的根本,你们却把粮食吃了,这是在祸害我的百姓啊。纵然是因为百姓们有过错,上天降下你们以示惩诫,但那也是因为我这个做天子的没有尽到责任,罪不在百姓啊。你们如果真正通灵的话,就应该把灾祸降到我的身上,而不要去祸害我的百姓。」

太宗为民请命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不久之后,蝗灾果然就渐渐消去。也是从这一年起,太宗在位的数十年里,蝗虫不再为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任何坏人。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时,卫国执政大夫王孙贾拜孔子为师。有一次他问孔子:「与其讨好奥神,还不如讨好灶神。您认为这句话说得怎么样呢?」

王孙贾用「奥神」,喻指近臣;用「灶神」喻指执政者。他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孔子,与其等待君主来任用,还不如先通过他以求得朝廷的任用。讲得更明白一些,王孙贾希望孔子求媚于自己,因为自己才是掌握卫国大权的人。

孔子一听便明白王孙贾的居心,孔子回答:「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情,得罪了天,不管你再怎么样向上天祈祷都没有用了。孔子认为不可做出非分之求的举止,不然造下的恶果必会遭到上天的谴责。人们千万不要以身试法,自取灭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宋朝的赵康靖(字叔平)是位非常有道德学问的人,他很重视纯净心意,摒除恶念,并且努力按照先圣前贤的教导去学习、去做人。他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曾经用一个瓶子来投放黑豆、白豆,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

开始时,投入瓶里的黑豆很多,他就思过、痛悔。后来,黑豆便渐渐地减少,白豆渐渐地增多。久而久之,正心克己,善念常在。最后,进入「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在古代,「慎独」是一种修行方法,因为深信善恶因果之理,所以时刻检视自己的行动、念头,即使无人在场也不允许有任何恶的念头萌发,使自己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但有的人不信因果,认为自己干坏事没人看见就没人知道。其实,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报应只在早晚。

明朝的焦俊明,年轻时就考取了功名,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升迁,于是他常常因为自己仕途坎坷而埋怨上天,还写了篇疏文向上天质问。

就在他质问上苍的那天黄昏,有一幅素书(白绢上写的文字)忽然从上空掉落在他摆香炉的桌面。他仔细一看,素书上的字都不认识,也就看不懂其中的意思,他想可能是天庭的文字。

他听说何仙姑有道行,就前往请问。何仙姑看了素书,但对其中的内容却闭口不说。焦俊明苦苦哀求,何仙姑才向他说:「你接受过五两黄金的贿赂,折去十年的寿命;你枉杀了一条人命,死后必定会受到处分。你有没有犯过这些错误呢?」

经何仙姑这么一问,焦俊明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不久便得急病而亡。

原来,焦俊明考取功名当官以后,便贪污受贿,做坏事,杀好人,不仅折寿十年,而且死后还要下地狱受惩罚。他不扪心自问、自责,妄想继续步步高升,还厚颜质问上苍。(参考资料:明代《集福消灾之道》)△

 
 
分享:
 
人气:35,89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