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奉常常嘆息、悔恨地說:「慚愧啊!誤會一個人很容易,理解人卻很難。」

【人民報消息】廬江人毛義、東平人鄭均,這兩人都是忠厚正直、耿介自持的君子,堪稱地方上的表率。 有一位南陽人張奉,很仰慕毛義的名聲,專門從家鄉出發,不遠千里趕到廬江去造訪毛義。 剛進門坐定,府裏送來文書,原來是聘請毛義去安陽做縣令。毛義讀着任命書,不覺喜形於色。張奉對這事看在眼裏,像捱了一悶棍,怎麼一向聲名遠揚的道義君子,竟然這般庸俗?這個毛義分明是個官迷嘛!於是立刻告辭走了。 過了些年毛義的母親去世了,他向朝廷提出辭職。皇帝一再挽留,還將他提升爲太守,可他堅決不再當官。 張奉得知這事,若有所悟,深爲感慨的說:「賢人君子的度量,凡夫俗子是不能預測的。當年毛義那樣興奮,我當他是官迷,哪知他十分窮困,做官竟是爲了奉養母親啊!」 鄭均的兄弟在縣裏當差,經常接受別人的禮物(收賄)幫人辦事,給人開後門行方便,但這些事是不合法紀的。 鄭均多次規勸,兄弟只當耳旁風。他很痛心,怎麼辦好呢?想去想來,決心離家到外地去幫人做僱工,年終所得的工錢帶回家統統交給兄弟,誠懇地說:「錢用完了掙得回來,如果貪污受賄抓進監獄,一家就完了。你差錢用,我做傭工來補貼吧!」 鄭均的兄弟聽了十分感動,從此公正廉潔,不佔別人的半點便宜。 鄭均曾經當到尚書,後來主動退職歸家,與兄弟一起過着勤勞樸實的生活。 漢章皇帝劉炟尊重鄭均和毛義兩人的品格(前者悌親,後者孝母),下詔褒獎,各人賜給粟米一千石。每年秋天,還派使者去問候起居。 張奉因此對毛義更加敬尊,並常常嘆息、悔恨地說:「慚愧啊!誤會一個人很容易,理解人卻很難。」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