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是灸療中醫學重寶,古人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人民報消息】艾草有「五月艾」的芳名,同時醫家用幹艾灸百病,故而稱艾草爲「灸草」、「醫草」。艾草的用處很多,既是好食材,也是醫病良藥。最古早的中國民謠中,就有采艾的歌謠。「一日不見如三年」的濃情蜜語就是從《詩經》中脫胎而來的:「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國風.王風.采葛》)顯然艾草在古代普遍被採用。 《本草綱目》說嫩艾草可以作菜食,和麵作成餛飩丸子,也可以做成生薑煎幹艾餅,長服止瀉痢。艾草入了這些個常民食物,都具有療病的功效,展現了艾草食療同源的功用。艾草性至熱,李時珍說︰「艾灸百病能回絕氣。」中醫灸疾用幹艾絨,置久而彌善,越陳而越佳,故而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真正說的「七年之病」不是指一般生理上的病,「三年之艾」也是一種借喻,那麼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要表達什麼思想呢?生在戰國時代的孟子,爲勸諫各國君主實施仁政,不遠千里到處奔波,他講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他的政治思想的表現。 孟子處在戰國時代,看到各諸侯王,講法術、講權勢、講利益,但是卻幾乎不講仁政,仁政幾乎要消失蹤跡了。 孟子勸告想要「王天下」的君主們要以「仁政」爲重:當今天下之君有好仁政的,那麼諸侯都會聚集到他那裏爲他效命,就像水往低處流那般自然,實施仁政自然就成了天下的君王,即使本人沒有「王天下」之意,形勢也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天下局勢紊亂,人心不古,社會危亂,病情深重。在這種局勢中,想「王天下」,就好像「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非唾手可得。艾草雖然是靈藥,但針對年久日深的痼疾,想要治好久病,沒有三年之艾也起不了作用。但三年之艾不是隨取隨得的,需要時間,採來之後必須經過三年歲月來成就,若沒有準備的功夫,最終也得不到。同樣的,君王呀!如果當下不立志於仁政,不積蓄仁政的能量,那麼連艾草都不可得,更不用說「三年之艾」。 想「王天下」之王侯,面對社會國家的重疾,如果從現在開始行動,去採集蓄積艾草,則可能還有機會得到三年之艾可用。不然的話,病情日益深重,死情日益迫近眼前,而三年之艾終不可得矣,最終就是無奈地陷入死路。 孟子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爲了宣揚「仁政」思想的借喻。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放到個人的人生寶庫去修爲也是很管用。平日爲自己建立好習慣,去掉壞思想,行善積德,那就像爲自己儲存「三年之艾」一樣,不怕七年之病來磨,積蓄越多,越有可能不生「七年之病」。△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