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仇英《二十四孝冊.陸績懷橘遺親》。

【人民報消息】陸績的父親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史載,陸康自幼孝順父母、關愛兄弟,注重德行的修養。因爲其品德廣爲人稱道,時任太守的李肅推舉其爲孝廉。後來李肅出事被處斬,陸康挺身而出,爲其收斂屍身並送回老家潁川安葬,還爲其穿孝服守喪。 陸康的高義感動了時人,他又被推舉爲秀才,出任高成縣令(今河北省鹽山縣一帶)。高成縣因爲地處偏遠,所以治安不好,每戶人家都備有弓弩。陸康到任後,清剿土匪,並以樹立恩信的方法收服盜賊,當地百姓由此非常開心。 爲了表彰其功績,陸康升任武陵太守,後來又轉任桂陽、樂安兩地,所到之處都備受百姓稱讚。其後又出任廬江太守。彼時袁術割據勢力屯兵在鄰郡九江郡的郡治壽春。最初,陸康和袁術尚能和平相處、互有來往。 在陸康的言傳身教下,小小年紀的陸績也事親至孝。六歲那年,他在九江見到了袁術,袁術拿橘子招待他。陸績在懷中悄悄藏了三個橘子,但在走時施禮拜別時,橘子掉了出來。 袁術調侃道:「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陸績說:「我是想帶回去讓母親嚐嚐。」 陸績的孝行讓袁術深以爲奇。後人有詩云:「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橘,遺母報乳哺。」歷史上有名的典故「懷橘遺親」即出自於此,元代郭居敬將其編入《二十四孝》。 然而,在懷橘宴僅僅一年後,陸袁兩家開始交惡,起因是袁術因爲軍隊缺糧,向陸康索要米三萬斛。忠於漢室的陸康予以拒絕,袁術大怒,遂派遣部將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堅守了兩年,城池最終陷落。之後一個多月,陸康就病逝了,終年七十歲。陸氏宗族上百口,近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隨後的饑荒。 皇帝憐憫陸康守城的氣節,拜其子陸俊爲郎中,而只有九歲的陸績隨宗族返回吳郡,繼承了家主的位子,十三歲的堂侄陸遜協助他支撐門戶。 陸績雖然年少,但其「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頗有名氣。他有兩個「忘年交」,一位是以狂傲不羈、口無遮攔著稱的虞翻;一位是荊州名士、後輔佐劉備的「鳳雛」龐統。 其後,與袁術決裂的孫策、周瑜起兵,佔領了江東,年少成名的陸績也成爲其座上客。一天,孫策邀請張昭、張紘、秦松等名士討論天下形勢,認爲如今四海未定,須當用武治而平之。坐在最下首的陸績卻不認同,他大聲說道:「昔日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如今大家討論懷取之術卻不重視道德,而一味尚武,陸績雖然年少不懂事,但內心卻深感不安。」陸績之言讓張昭等人甚爲驚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即位,任命陸績爲奏曹掾。 建安十六年,孫權派陸績去偏遠的鬱林郡(今廣西玉林)爲太守,加偏將軍,給兵兩千人。當時的廣西氣候酷熱,環境惡劣,痢疾流行。陸績到任後,爲官清正廉潔,而且養惜民力、輕徭薄賦,還積極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鼓勵民衆建房鑿井,改善飲水條件,減少疫病傳播,當地因此將所鑿之井稱爲「陸公井」。 五代時南漢貴州判史劉博古感念陸績懷橘孝母之道,遂在井邊栽橘一株,故陸公井又稱「橘井」,而當地百姓更直接呼之爲「懷橘井」。 公元217年,陸績卸任,擬從海路返回吳郡。由於他爲官清廉,隨身物品除了幾箱書籍,再無它物。船伕擔心船吃水太輕,恐怕無法抵擋大風大浪,陸績遂讓船伕從岸上找來巨石壓艙,這才順利返航。 此事在鬱林和吳郡皆傳爲佳話,人們將這塊石頭稱爲「鬱林石」或「廉石大埲」。後人還有詩讚曰:「鬱林太守史稱賢,金珠不載載石還。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 返回故鄉後,本就意不在做官的陸績專心做學問。他爲《易經》作注,又借龍湫山夜觀天象,作渾天圖,皆傳於世。可惜因勞累過度,不到兩年,陸績就英年早逝,終年僅三十二歲。 (參考數據:《後漢書》、《三國志》、《太平廣記》)△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