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是借讚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獨立的資質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

【人民報消息】持節就是保持氣節。氣節是指志氣和節操,是高尚的人格質量,表現爲堅持正義,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頑強精神。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是借讚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獨立的資質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更強調氣節的重要。可見,氣節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的道德修養。 孔子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清白。做人應該恪守做人的準則,不能在強權的壓迫下屈服。孔子對微子、伯夷、叔齊等保持自己清高氣節的古代賢人給予很高的評價。一個人如果爲強權所屈服,或爲不正當的名利所誘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孟子在與別人辯論什麼叫做「大丈夫」時提出做人的準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西漢時的蘇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國,匈奴首領脅迫他投降,先用畜羣、財富、官位等引誘他,後來又企圖用艱難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範。蘇武不爲富貴所誘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被囚禁在匈奴十九年,始終保持節操,終於回到漢朝。 孟子還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無論是失意還是得志,都應力所能及地承擔應負的責任。有能力時,多多幫助別人;能力不足時,至少要把自己管好。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堅守心中的道德原則,保持高尚的氣節。 《呂氏春秋》中記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此句以石堅丹赤爲喻,說明具有高潔質量的人不會因外界的壓力而改變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歷史上伯夷和叔齊認爲自己是殷商臣民,堅持不食周粟,去首陽山隱居,最終餓死在那裏。他們的故事被古人當作堅守節操的範例來稱頌。司馬遷將《伯夷列傳》列爲《史記》七十列傳的首篇,表現對氣節的推崇和讚美。 人們常用「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來表達一個人堅守氣節的決心。明朝的于謙有流傳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石灰吟》)于謙以石灰自喻,抒發「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堅定信念,表達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氣,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懼的氣魄。 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最能看出一個人品格的高下。唐太宗有詩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賜蕭瑀》)狂風勁吹,才能顯出野草的堅韌不折;動盪的亂世,才能認識忠誠正直之臣。 文天祥在元朝統治者絞盡腦汁,以高官厚祿引誘他投降時,絲毫不爲之所動,並寫下《正氣歌》以明志,表現他的錚錚鐵骨:「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崇高的氣節才能顯示出來,這種氣節永垂青史。 古人往往託物言情,孔子發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感嘆。松柏傲寒而屹立,多麼像亂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嚴和氣節的人啊!所以古人稱松、竹、梅爲「歲寒三友」,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質量,以此來讚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堅持正義、保持氣節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