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至今的40年間,德國向中共國提供的發展援助已達100億歐元,目前還在援助。
中共在香港武力鎮壓年輕港人,還可以從德國得到6.3億歐元的職業教育援助款。

【人民報消息】9月18日和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分別刊登文章談到德國政府已經花了數億歐元援助中共,目前還在援助。文章題目分別是《德語媒體:中(共)國在笑我們》《德國爲什麼要花數億歐元援助中(共)國》。 報道說,週一(9月16日)出版的德國《圖片報》關注到一則消息:德國向中(共)國提供了6.3億歐元的資助,用於發展職業教育。該報記者Willi Haentjes發表了一篇頗具嘲諷性的評論文章《中(共)國在笑話我們》(China lacht über uns),質問道:「爲什麼一個在香港武力鎮壓年輕自由鬥士的國家,還可以從德國得到6.3億歐元的職業教育援助款?腦子灌水了? 」 作者認爲,中(共)國是全球第二大國民經濟體,「一個高科技獨裁者」。中(共)國在非洲大陸不斷擴張影響力,在非洲幾乎沒有一個建築工地是和中資沒有關係的。而多年來,德國的復興信貸機構卻在不斷地向中(共)國的大學、環保和科技項目輸送資金。「我們在把錢送給一個在很多技術領域讓我們相形見絀的國家」,作者總結道。 「北京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發展中國家的首都。中(共)國人肯定在笑,我們給他們資助,然後讓他們超過我們。」最後文章發出堅決的呼籲:「這個玩笑必須要結束:請凍結援助資金─刻不容緩!」 根據德國官方的數字,2017年德國向中國提供了總額6.3億歐元的發展援助資金。這一年,中國是德國的第三大發展援助接收國。排在前兩位的是印度(10億歐元)和敘利亞(7.8億歐元)。1979年至今的40年間,德國向中共國提供的發展援助已達100億歐元。 上述數字讓德國媒體發出疑問:爲什麼中國身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坐擁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在非洲國家投入大筆發展資金,卻還要從德國獲得援助?這些資金都用於哪些用途?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自2013年以來,德國向中國提供了6.3億歐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這筆資金也來自復興開發銀行,主要進入了汽車、信息技術、化工和機械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術教育。報道指出,上述行業也恰恰是中國逐漸成爲德國競爭對手的產業。 德國政界就對中共國發展援助的批評聲音日漸增多。多個在野黨的議員表示,必須重新審視對中共國的發展援助政策,向一個財力雄厚的(社會主義)大國提供援助,對自己的老百姓、納稅人似乎也說不過去。尤其是作爲低息貸款的資金,應該有更好的用途。 文章批評說,其實在2009年,德國政府就宣佈過「停止」對華(中共國)發展援助。但這其實是一種「障眼法」,改變之處在於,雙邊的合作項目不再由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的預算撥款,而繼續或改走其他部門的途徑。還有很多項目的執行方是德國國際合作公司(GIZ)、德國投資和發展公司(DEG)等半官方機構。因此從那時起,德國用在與中(共)國官方合作項目上的金額不減反增。 爲什麼要用障眼法欺騙自己的百姓?德國媒體揭發政府真的愛中共而不愛本國老百姓,寧肯欺騙德國民衆,也要把錢給非法建政的中共獨裁政權。 ◎ 氣候的變化取決於人的道德 《世界報》引述德國發展合作部長穆勒(Gerd Müller)的話說,中(共)國早已從發展中國家變爲一個援助出資國。 但穆勒話鋒一轉說,保持這一合作關係的目的在於,讓中(共)國繼續作德國的夥伴,尤其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例如氣候保護,沒有中(共)國的參與是不行的。 「地球氣候的未來也取決於中(共)國和印度,取決於那裏的人們是繼續使用煤炭還是可再生能源。」穆勒說。這話說的有點可笑了。 咱老祖宗從古代就知道氣候與道德有直接的關係,古代明君在遭受天災之年都會自責,下「罪己詔」,氣候就改變了。美國的現任農業部長桑尼·珀杜(Sonny Perdue,又譯桑尼·佩德)是個虔誠的神的信仰者,在任喬治亞州州長時,就帶領民衆祈禱,結果就出現了奇蹟。 2007年美國東南部的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遭遇百年大旱。特別是包括亞特蘭大在內的喬治亞州北部85個郡,因乾旱都進入緊急狀態,該州兩個主要的飲水源拉尼爾湖 (Lake Lanier) 與阿來圖納湖(Lake Allatoona)的水位嚴重下降,其中拉尼爾湖(Lake Lanier)最多隻能支撐四個月。 11月13日,喬治亞州州長珀杜率領衆官員與宗教界領袖約250人,於上午11時45分聚集在州政府大廈外的廣場舉行祈雨禱告。在典禮上,佩德請求大衆祈求上天降雨時心態要「恭敬虔誠」。 珀杜州長及衆人的誠心感動了上蒼,第二天,14日晚上神蹟出現,喬州乾旱地區降下暴雨(storm)。    這樣神奇的事情在喬治亞州已經是第二次發生了,1986年喬治亞州也曾發生大旱,當時的州長喬·弗蘭克·哈里斯(Joe Frank Harris)率領大衆在衛理公會教堂舉行祈雨禮拜,結果真的天降甘霖。 事後,哈里斯回憶恭敬祈雨時的情景,說「你真的可以感覺到上帝與我們同在。」 ◎ 德國默克爾政府親中共而遠川普 德媒報道說:穆勒的設想是,讓德中雙方的發展援助夥伴關係能夠走向一個新方向,即不再是德方出資,中(共)方受惠,而是一種更靈活平等的關係。他舉例說,在北京合作建立了一箇中德可持續發展中心;雙方在老撾合作培養職業學校教師;莫桑比克修建的一座大橋由中(共)方出資,德國工程師參與建築監理。穆勒希望,在更好的分工協作基礎上,德中(不是中國,而是中共)今後能找到一種新的發展合作模式。 與天滅的中共發展合作,雙贏雙生?! 在美國川普(特朗普)政府強烈譴責中共製造香港血腥恐怖罪行的當口,德國總理默克爾於9月6日率領一支由德企老總組成的大型代表團前往北京,對中(共)國進行三天的正式訪問。 自2005年11月22日開始擔任德國總理,今年9月的北京之行是默克爾上任14年來的第12次中共國行,距離上次訪中共政府僅過去一年多時間。基本一年去一次。 默克爾是土生土長的東德政客,柏林牆倒了之後,社會主義的東德與資本主義的西德合併成爲一個國家,東德的社會主義制度沒有了,但德國並沒有清除社會主義思想,反而讓東德的政客當上總理。默克爾把德國變的四不像,很多做法很社會主義。 ◎ 默克爾G20整治川普被馬克龍破局

一張墮落世界的G20與會各國領導人集體合影:中共領導人被東道主默克爾安排在身邊,世界警察被默克爾安排站在第一排最後一個。法國總統馬克龍看不過去,自己擅自站在川普旁邊!
從左至右爲法國總統馬克龍、東道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川普。默克爾表達對他們的不滿。

默克爾對川普非常不友好是衆所周知的。2017年G20東道主默克爾整治川普被馬克龍破局的醜聞被世界各大媒體報導。 2017年7月7日和8日兩天在德國召開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G20)。7月7日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合照一共排四行, 第一排11人,德國總理默克爾是東道主站在正中間,她的左手邊是習近平,習近平旁邊是普京。站在第一排右側最邊上位置的是美國總統川普,他是這一排裏個子最高的,所以非常顯眼。 在國際會議上,各國領導人集體合照時,美國總統被東道主安排在如此被冷落的位置上,是前所未有的。 東道主默克爾故意把世界警長、站在神的身邊的美國總統川普安排在第一排的最邊上,把中共國的國家主席安排在最中間、東道主的身邊,是想公開羞辱站在神的身邊的美國總統川普。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在這次頗具戲劇性的合影中,還有一個人比川普更惹眼,就是法國總統馬克龍。 實際上,還有一個人比馬克龍更惹眼,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每一張圖片都顯示她的視線都隨着馬克龍的移動而表現出極度的不安。 圖片顯示,當站在第四排左邊倒數第二位的馬克龍發現川普站在第一排右側最邊上位置時,顯然感到非常震驚,就從第四排開始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或拍肩或擁抱,看似不經意的越過一排排元首,「像導彈一樣克服各種阻力,精準落在川普身旁」,成爲第一排右邊的最後一名。 報導說,最開始還站在第四排的馬克龍在左顧右盼了一陣後,開始了自己的遠征。 馬克龍橫着越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塞內加爾總統薩勒時,默克爾轉身擔心的看着他。當他走到站在第二排的印度總理莫迪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身後,爲了不表現出自己的異常舉動,他還短暫停留,與第三排的挪威首相索爾貝格熱情擁抱聊天,這時默克爾更加擔心。 然後,馬克龍拍着第一排右手邊倒數第二位的印度尼西亞總統維多多的肩膀,一腳插進了第一排。默克爾轉臉看着他,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站在維多多身旁的川普滿臉嚴肅的注視着前方,此時此刻川普真笑不出來。美國總統被安排在這個位置上,真是史無前例。沒有人會想到堂堂大國德國的總理會做出這種低級的小動作。 有網友評論說:「站哪兒他都是美國,這點改變不了,實力說話!」「國家強大,站哪兒都是惹人關注的。特朗普根本不在乎站的位置,因爲他背後有強大的美國!」當然也有人說:「美國元首在國際峯會上,被主辦方『冷落』的情況實屬罕見。」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在馬克龍一步步向川普靠近時,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曾拍過馬克龍的肩膀,示意他應該站在安排的位置上。但馬克龍佯裝沒感覺,依然繼續和各國領導人聊天、擁抱,堅定的向川普走去。 最後,小個子馬克龍走到身材高大的川普面前,拍着這位美國總統的肩膀,滿臉笑容的站到了他的身旁,甘願成爲最邊上的那一位,然後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的樣子,邊與川普說話邊整理自己的領帶,破了默克爾爲羞辱川普設的局。到了生米煮成熟飯,默克爾也只能作罷。 默克爾不愧是共產黨國家長大的人,即使是成了民主大國德國的總理,很多想法和做法還是無法擺脫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枷鎖。 我們看到很多海外華人,雖然生活在自由世界裏,但思維方式、思維邏輯依然是中共培養出來的那一套,拒絕接受真理,拒絕接受真相,來到海外還是看中共媒體刊發的書報雜誌、電視新聞。 這給予我們一個啓示,無論人在什麼環境、貴爲什麼高官,如果自己不主動拋棄共產黨的歪理邪說,那麼共產邪靈就會牢牢控制這些人,最終使他們萬劫不覆。(文/張目)△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