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師曠的傳奇事蹟,印證「樂可通神」的博大和玄妙。

【人民報消息】「樂由天作」,兩千五百多年前,晉國的師曠展現出神入化的音樂技能。他精於音律,能從樂曲中預見戰事成敗、國勢興衰;他的琴聲引來玄鶴起舞,令天地動容。他不僅善操琴,而且直諫參政,告誡國君:惠民、仁義,乃重中之重。師曠的傳奇事蹟,印證「樂可通神」的博大和玄妙。 樂者德之華也 古代的「樂」並非現代意義的文娛形式,而是上接天道、下啓心性、提升道德。天地萬物、四季星辰、國家興亡等無窮奧祕都可從樂音中體察辨別。樂與大自然的造化融合、對應,其中的韻律妙不可言。 中國民族音樂的五聲源於傳統的五行。宋代音樂理論家朱長文說:「聖人觀五行之象麗於天,五辰之氣運於時,五材之形用於世,於是製爲宮、商、角、徵、羽,以考其聲焉。」 《樂記樂象篇》中論述了「樂」與「德」的關係:「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可見,真正的快樂在於仁義,推行樂教與德教相得益彰。樂是由德行綻放出的花朵,而金石絲竹是奏樂之器。 天下至聰 通達神明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樂師,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縣)人,出生年份不詳,曾擔任晉國大夫,其出仕年代約在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期間。 師曠天生盲目,卻擁有超凡的聽力和音律直覺。《淮南子原道篇》:「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有一次,晉平公命人鑄了一口大鐘,只有師曠聽出鐘的音律「不調」,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確實如此。 師曠會彈奏琴、瑟等多種樂器,還是作曲家。相傳古曲極品《陽春白雪》就是師曠所作。《太古遺音》中寫:「昔天帝使素女鼓五絃之琴,而奏陽春,故師曠法之而制斯曲。蓋取萬物回春,和風淡蕩之意。」 史書裏記載師曠鼓琴的神技。《廣博物志》卷三引《瑞應圖》:「師曠鼓琴,通乎神明,而玉羊白鶴,翾翔墜投。」後唐徐堅《初學記》卷十六引《韓子》說:「師曠鼓琴,有玄鶴銜珠於中庭舞。」 師曠在當時即被譽爲「五音之聖」,後人稱其爲「聰聖」、「樂聖」。 清徵與清角 師曠曾有兩次「不得已」而鼓琴,結果是一喜、一悲,此事見於韓非子撰寫的《十過》。 晉平公想聽「清徵」一曲,師曠說:「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在晉平公請求下,師曠只好鼓琴,琴聲悠揚,引來十六隻仙鶴飛落在宮殿廊門的橫樑上,師曠繼續撫琴,仙鶴列隊,繼而引頸鳴叫,展開翅膀起舞。晉平公十分高興,滿座皆喜。 晉平公又問,可有比「清徵」更動聽的曲子,師曠說,它不及「清角」。於是,晉平公又想聽聞「清角」,師曠說,不可以,那是昔日「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所作的曲調,晉平公的德行淺薄,不夠聽聞此曲。如果聽了,恐怕招致敗亂。 晉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得鼓琴,開始演奏時,黑雲從西北方升起,再奏時,颳起大風,落下大雨,撕裂帳幕,毀壞食器,掀掉廊瓦。在座的人四散逃跑,晉平公驚恐地趴在廊屋之間。隨後,晉國大旱三年,晉平公也得了重病。 樂師議政 以民爲本 師曠不僅是音樂大師,在政治上也頗有遠見,參與了晉國的內政和外交等事務,對國君「因問盡言」。他倡導「以仁義爲奉」,他提出的以民爲本的思想早於孟子的「民爲貴」之說。 晉平公曾問師曠:「人君之道如何?」 師曠對曰:「人君之道清淨無爲,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繫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 有一次,齊景公到訪晉國,在酒宴上向師曠請教治國之道,連問三次,師曠皆答曰:「君必惠民而已。」齊景公回國後馬上打開糧倉,散發錢財,接濟貧民,憑仁德穩固了政權。 《韓非子.難一》記敘師曠以琴撞君的軼事。一天,晉平公與羣臣飲酒時,慨嘆道:「沒有什麼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事了,沒有人敢違揹我的話。」陪坐的師曠聽到這話,拿起琴向國君撞過去,琴撞在牆上,壞了。 晉平公問師曠:「太師誰撞?」 師曠說:「剛才有小人在說話,所以要撞他。」 晉平公說:「那是我啊。」 師曠說:「哎!這不是爲人君主應當說的話。」 師曠還曾論「五墨墨」,即可能導致社稷之危的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張;其二是君王識人不明,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忠奸不分;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而致百姓疲憊;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法令不行,民心不安。 師曠剛直率真,他提醒君王切勿弄權欺民,「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