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範仲淹的天下心(圖)




範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擁有「一世之師」、「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譽。

【人民報消息】範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擁有「一世之師」、「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譽。他筆下的千古名句蘊含中華傳統美德精神,啟迪後世。

公元1046年10月17日,範仲淹應好友、被貶至巴陵郡任太守的滕子京之請,為其重修岳陽樓而寫下傳誦千古的散文《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共368字,文筆簡潔、優美,融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體,其中兩個排比段落多用四言短句,對偶工麗,生動地描繪岳陽樓在陰雨和晴日可觸發的不同心情,引出主題: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並且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念與治國思想,展現無私、高遠的境界。文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嗟嘆,動人心魄。

天禧五年(1021年),範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竈,人民苦難深重。於是範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天聖三年(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範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範仲淹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裡,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禦災」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範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天聖五年,範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時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範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均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就是從範仲淹倡導開始的,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範仲淹聲譽日隆。範仲淹曾經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四方遊學之士,而自己的兒子卻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範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

有一年發生了嚴重的蟲災和旱災,江、淮、京東這些區域災情尤其嚴重。範仲淹請求朝廷派遣官員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沒有得到答覆。範仲淹於是問仁宗:「宮廷裡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情形會怎麼樣呢?」仁宗皇帝顯得十分尷尬,於是派遣範仲淹去安撫江淮地區的災民。

景佑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困苦,範仲淹出任蘇州知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昆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於海的治水計劃。範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範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曾經作文《靈烏賦》力勸範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範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範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範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家中用度十分節儉,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充饑、禦寒。範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族人。他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

範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所至之處都恩愛百姓,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極為嘆息。邠、慶二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平日都貼上範仲淹的畫像敬仰他。他去世時,羌部族的首領率數百人前去,齋戒三日,像失去父親一樣痛哭。

範仲淹的一生行為真正是在行大善、積大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勤儉持家,家風淳厚,福報後世兒孫。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範氏家族富了八代,直到今天,還有範氏兒孫。

自範仲淹後,其長子範純佑歷任監主簿、司竹監;次子範純仁,中皇佑元年進士及第,官職北宋宰相,人稱「布衣宰相」,著有《範忠宣公集》;三子範純禮,歷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禮部尚書等職;四子範純粹,官至戶部侍郎;範純佑之子範正臣,是守太常寺太祝;範純仁之子範正平,歷任開封尉、象州知州,學行甚高,著有《荀裡退居編》。範氏一門在歷史上評價非常高,影響深遠。

六一居士歐陽修在給範仲淹寫的墓碑文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9/4/13/6900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