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其待人也輕以約(圖)
 
靜遠
 
2019年3月21日發表
 
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 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爲善的心態。

【人民報消息】古語云:「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唐.韓愈《原毀》)指古之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這樣就能及時改過,不斷向上;對別人寬容而平易,使別人樂於爲善。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爲善的心態。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爲終生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就是寬容的意思。古人注重修身,時時觀照、省察自己,並且能用寬容的心,涵容他人過失,不僅自己的德業可以增長,也能夠感化、善化他人。以下爲古籍中記載的幾個故事。 宋就以德報怨 戰國時期,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楚兩國都設有邊亭,兩國邊亭的人員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人十分勤勞,多次給瓜田澆水灌溉,他們種的瓜長勢很好。而楚人懶惰,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少,他們種的瓜長勢不好。 楚人出於妒嫉,在深夜去踐踏和扯斷梁人的瓜藤。梁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爲要報復,準備去踐踏楚人瓜藤。 宋就聽後搖搖頭說:「怎麼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麼狹隘呢!我告訴你們一個辦法,每晚派人暗中爲楚人澆灌他們的瓜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人的幫助下,楚亭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知道原來是梁人澆灌的,於是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報告給楚國朝廷。 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感到很慚愧,便派人帶着豐厚的禮品向梁國邊亭人員表示歉意,並請求與梁王結交。楚王后來多次稱讚梁王講信義。(參考數據:《新序.雜事四》)。 藺相如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 戰國時期,趙國文臣藺相如因爲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功勞卓著而被封爲上卿,位在武將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揚言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我感到羞恥。遇見他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肯和廉頗碰面。他有一次乘車出行,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隊,馬上叫馭者把自己的車子轉入橫巷,等廉頗的車子過了之後才出來,不與其發生衝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於是一齊說道:「我們因爲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節義特來投奔您。現在您卻躲避廉頗,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 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講道理,呵斥他。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略我們趙國,只是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首先考慮的啊!」 廉頗知道這話後,就赤着背,揹負着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是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從此二人前嫌盡釋,比肩事主,成爲生死與共的朋友。這也是「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參考數據:《史記》) 宰相肚裏能撐船 三國時蜀國,諸葛亮去世後,蜀主劉禪遵諸葛亮遺表任用蔣琬爲相主持朝政。當時,蜀國新喪主帥,外有強敵壓境,朝內惶懼不安,但蔣琬鎮定自若,心存大局,「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 又督農楊敏曾說蔣琬:「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說他做事比起前任丞相差之太遠。 有人告訴蔣琬,主管官吏要求將其治罪,蔣琬卻不追究,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 蔣琬爲人寬厚,他的屬下東曹掾楊戲性格孤傲,訥於言語。蔣琬與他交談時,他經常不作回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過分了吧!」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當面順從而背後非議,這是古人所不爲的。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着衆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其實,這正是他爲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稱讚蔣琬是「宰相肚裏能撐船」。 後來又督農楊敏犯事,別人都以爲蔣琬會藉機報復,但蔣琬反而大度地爲他求情。別人忍不住爲蔣琬抱不平,蔣琬卻心平氣和地說:「我本來就不如前任丞相,這是事實呀,誰都知道,有什麼怕人說的。對於他今天犯了事,我只是希望能夠秉公對待啊!」 蔣琬爲相期間,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贏得衆人的敬服,史載其「方整有威重,成承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 (參考數據:《資治通鑑》)△

 
分享:
 
人氣:35,59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