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自制生态绘本 用故事传达保育观念(图)
 
2019年11月8日发表
 
黄玉玲老师解说绘本《湿地鸟餐厅》的故事。

【人民报消息】黄玉玲是国小自然科老师,教学多年。除了在课堂上将自然界中的奥妙故事说给孩子们听外,黄玉玲在担任关渡自然公园志工时,也会利用自己创作的绘本为题材带孩子们来认识生态环境,不只孩子、家长听得津津有味,还受出版社青睐,发表绘本创作。 用故事带孩子认识自然 从小在田野间玩耍长大的黄玉玲老师,常常带着孩子参加了许多亲子野观的活动,她喜欢说故事给孩子听,利用绘本作为题材,带孩子们认识大自然。在参加了许多户外观察的活动后,为了将台湾真实的生态现象介绍给孩子,她开始创作绘本,希望将自然界的美妙惊奇带到孩子们的眼前。 《湿地鸟餐厅》是黄玉玲的众多创作之一。湿地是有水的地方,台湾无论是沿海潮间带、沼泽、湖泊……等,都是湿地,因此以《湿地鸟餐厅》为名,希望能将各湿地面貌以及不同鸟类的食性介绍给读者。 「这种专属台湾生态的故事,我以前怎么都没听过?」当家长听完黄玉玲分享的绘本内容,瞬间觉得现在的孩子真幸福。 「嘴巴像筷子的是什么鸟?是高跷鸻!对,就是公园门口的那一只雕塑。」黄玉玲的绘本《湿地鸟餐厅》取材台湾关渡自然公园,让小朋友从鸟嘴的差异认识物种及觅食产生的演化,而她说故事时还会和生活连结,如准备餐具,问孩子都用哪一种吃东西,引发联想。 绘本内容极具巧思,共有13种具代表性的鸟儿,即便同种,公、母颜色与体态也不同,翻阅时她会搭配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感同身受,如反嘴鸻的喙很硬,却和人一样有触觉。短短30分钟,孩子都能记超过2/3的种类。黄玉玲说,用绘本传达生态保育的观念,比教条式的倡导更有感,她的绘本是专属台湾溪流、湿地的故事。 生活取材教导互利共生 除了正式出版的绘本,她还私藏了许多自制教材,如《天生一对的牛屎鲫与圆蚌》,故事原创性十足:「圆蚌移动速度慢,喜欢听牛屎鲫分享牠的旅行游记。有天牛屎鲫的宝宝要出生,牠担心被大鱼吃掉,圆蚌就说,可以把卵寄放在牠的壳内,既温暖、有空气又没有天敌。小鱼平安长大后,换圆蚌拜托牠们带小圆蚌去扩展栖地以延续生命。于是小圆蚌吸在鱼身上,可以到更远的地方生活,这就是鱼、蚌互利共生的故事!」黄玉玲都会顺势问孩子有哪些好朋友,鼓励他们像鱼、蚌一样善待彼此。 《杜鹃鸟托卵》同样引人入胜,主角中杜鹃演化后,体态像猛禽,飞行往往把正在孵蛋的亲鸟吓跑,然后趁机换上自己的卵,让别的鸟妈妈帮牠养小孩。黄玉玲说,这些托卵的鸟,是因为体温不足以孵化宝宝才用这种方式,但没有破坏生态平衡,「这些故事可以教导孩子自然界有互利共生,也有自私的行为,但不是因为谁好谁坏,而是生物的天性,希望孩子不要把好、坏看得那么绝对。」 此外她还画客语绘本,透过小螃蟹上学,让小朋友明白学习的意义。黄玉玲告诉孩子:「每种动物(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算不了解别人的特色也没关系,只要保持好学的习惯就可以了,因为学习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能欣赏和尊重别人的长处。」这一意涵同时教育了家长,与其勉强孩子十项全能,不如专攻长处。 与生活越近越容易引起孩子共鸣 黄玉玲说故事尤其厉害的一招,是「延伸活动」,让孩子触摸、观看生活中常出现的物种及美劳DIY。为此她养了毛毛虫和蝴蝶,也可以将纸作毛毛虫贴在胸前,带回家分享故事。她的毛毛虫来自蝴蝶到家中盆栽生产,家里柑橘叶不够吃,还向亲朋好友征求「寄养家庭」,并成立社团追踪成长状况,她说:「昆虫的生命周期只有2至3星期,对家长而言饲养的压力不重,还可以借机谈生死、离别、舍与得的课题。」 成功引发孩子好奇心的后果,是他们常常发现什么小动物就会喊老师过去,在黄玉玲飞奔到现场后,看到的往往只是死掉的小虫子,她无奈又开心的说:「但我乐此不疲啦,教育本就是潜移默化的事,学生求知的眼神是老师最好的鼓励,再累都不算什么。」 落实环境教育了解自己也属于大自然 而听过黄玉玲说故事的人都希望她制作更多绘本,最好全都出版,但她的时间实在不够用,「1本绘本要画半年,1页就要1天!」除了教书的正职,她假日还到关渡自然公园服务,现场教学并观察鸟类生态、和保育专家讨论故事细节,闲暇之余才画画、想内容。不过观察和绘画都是能纾压的事,她很喜欢和友善赏鸟的游客相处,「那几天心情会特别好」。未来她要画更多题材,做更多创意发想,并为关渡自然公园成立绘本小组、培训更多义工,为每个孩子说台湾故事。 黄玉玲希望可以从小孩还小时,以故事的方式来落实环境教育,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美好,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虽然看不到立即性的影响,但孩子会开始细细观察周遭的事物,对周遭事物会有更多的关切,体会生物界生存的故事,培养更广阔的眼光。「对于自然,不能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动植物有它们适应自然的演化跟方法,应该要让孩子们认识世界更多的真实面貌。」△

 
分享:
 
人气:27,28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