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文章: |
截发延宾的陶母(图)
【人民报消息】陶侃,字士行,原籍鄱阳郡(今江西鄱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陶侃出世不久,父亲陶丹就去世了。陶丹家境贫寒,没有什么积蓄。陶母纺纱织布,洗衣做饭,照料孤儿,辛勤劳作后,还要挤时间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崇尚勤劳,又教育孩子「结交胜己」,就是说要结交那些人品、学识胜于自己的人,向他们学习,不滥交朋友。更不能结交损友。 截发延宾 陶母一人抚养陶侃,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路过陶侃家,正赶上天色将晚,冰雪封道,于是来陶侃家借宿。 突然的来访,让十分贫寒的陶家拿不出什么来招待客人。陶侃一时手足无措,过意不去,范逵也显得很尴尬。陶母见状,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同时要陶侃和客人聊聊天、叙叙旧,她转身便去安排食宿问题。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陶母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旋即出门卖与邻人,换回米油酒菜。但还缺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实难寻觅,陶母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 范逵等人深为感动,连声赞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陶侃。「截发延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送子「三土」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陶母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开始做事了,我很高兴;但我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陶侃说:「孩儿一定牢牢记住。」 陶母又说:「为母我拿不出什么东西为你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 「是的。」陶母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 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子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子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是告诉儿子,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奉公,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忠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中果然没有辜负陶母的期望,一生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封坛退鲊 陶侃成人后,深知母亲的艰辛,为了分担母亲身上的生活担子,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县内找了一份「监鱼梁」的差事,是个管理渔业的职务。 浔阳濒临长江与鄱阳湖,水产自是丰盛,陶侃是渔乡人,对水产自然不觉陌生,加上母亲的指点教育,他干得头头是道,深得同事与上司的喜爱,因此人们喜欢与他交往。 有一次,同事们见他生活俭朴,且工作认真,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就悄悄地从鱼库里取了些鱼,做成糟鱼送给他吃。 孝顺的陶侃想到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疚不安。他舍不得自己吃,差人把这坛糟鱼送给母亲。母亲先是欣慰,待问清缘由,得知是官物时,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她把糟鱼重新封好,又附上一封信,叫来人连同原物带回。 陶侃一见,先是不解,待读过母亲的来信才恍然大悟。是啊,母亲说得可谓一针见血:「你身为官府的人,却拿公物送我,以为我会为此而高兴吗?不!恰恰相反,我不仅不欣慰,相反,我还替你担忧。你现在为监鱼梁,就拿官府的鱼送我;以后如果你为县令或官位更高,管理府库钱粮,岂不要把官府的钱粮往家里搬……」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陶母的高风亮节,千古传颂;陶母的煌煌母教,万世称扬! (资料来源:清代《渊鉴类函》)△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