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國特色!兩男子被撞飛後再遭車輾(圖)
 
2017年8月16日發表
 
中共國特色!一女子被車撞倒再輾過,一羣人見死不救。
道德下滑後,現在人都不敢見義勇爲。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陸瀟亭綜合報導)近日,國內再曝兩男子被車撞飛後倒地,路人冷漠對待,其中一男子再遭車輾壓。事件被稱爲此前河南駐馬店車禍的翻版。 網傳閉路電視畫面顯示,6月14日晚間近8時,兩名男子橫過馬路時,被一輛高速駛至的私家車撞飛後倒地,肇事者在現場不遠處停車,司機及乘客下車查看。 有不少路人目擊車禍,但沒人願意上前協助,有途經的車輛減慢車速後,繞過兩名倒地男子離去。隨後,其中一名男子再遭一輛高速駛至的汽車輾壓而過。 目前該車禍地點及兩名男子傷情不詳,但上述視頻再度引發網民痛斥路人、駕車經過的司機和乘客冷血:「現在的社會就這樣,不是第一時間搶救、保護現場,設置警告標誌。」「旁觀者是先看熱鬧,看得差不多才報警。」 此前,6月7日,媒體「水煮語」在網絡發表一段視頻顯示,今年4月,一白衣女子在斑馬線過馬路時遭一輛的士撞倒,的士司機竟不顧傷者而去。期間諸多路人、車輛經過,但卻無人救助,女子隨後被另一私家車再次輾過。 有媒體對視頻進行粗略記錄,發現該女子第一次被撞倒後,有20輛左右的車選擇繞行,有20個左右行人緩步走過。直到女子被第二次輾壓後,才有一黑衣男子站在斑馬線上,掏出手機…… 上述事故地點是河南駐馬店。7日深夜,河南駐馬店警方通報稱,被輾壓女子已死亡,涉事二司機已到案。 近幾年來,救人者屢屢被訛,老人倒地無人敢扶、遇車禍無人敢救的事情頻發。 新華網2015年4月24日報導,福建一49歲女子在北京旅遊時,在八達嶺長城售票處附近摔倒,因十分鐘無人扶致窒息死亡。她的女兒小周告訴記者,「若是當時有人扶她一把,絕對不至於這樣。」據小周介紹,49歲的周媽媽死因是摔倒時失去意識,面部朝下,嘴和鼻子貼地致使無法呼吸,腦重度缺氧,最終導致死亡。 2015年4月3《法制晚報》報導,安徽蕪湖的張師傅開車回鄉探望母親途中,在蕪湖南陵縣三里鎮看到一人因車禍傷勢嚴重躺在路邊。他當時沒有停車施救。過後發現,遇車禍受傷的是其母親,並在送醫途中死亡。 2015年2月5日《現代金報》報導,台州玉環縣一老人,因爲酒醉倒地足足有8分鐘的時間,在這8分鐘裏,共有4輛車、23名路人經過老人身邊。在經過的路人中,只有一位老太太在老人身邊停下,微微俯下身像是在喊男子,十幾秒後老太太轉身離開,去叫他的家屬了。 之後,一輛白色的轎車開到了該路口附近,拐彎後正好壓上了該名倒地老人,轎車司機當時似乎發現車輪下有障礙物,車子有過非常短暫的滯停,卻又加了一腳油門輾過了老人,並將老人拖行了約五六米,最後在路人的提醒下才停車。 2014年10月29日《現代金報》報導,長沙61歲的劉先生出門晨練,突發心臟病仰面倒地。倒地後的33分鐘內,先後有49人經過他身邊,卻無人報警。直到第50位路人撥打了電話,但此時老人已停止了呼吸…… 人如此冷漠是怕失去什麼 不少人說,不是不想救助,是怕好心幫助會被訛詐,最主要是怕訛詐者告上法庭,遇到沒有良知的法官,判決下來,救人者必須賠償,就天外飛來橫禍了。所以,有人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的態度。當然,其中不乏極端自私冷血者。已經有一些報導,說冷血者見遭遇車禍或強姦的漠然置之,結果後來發現是自己的家人。 這歸根到底是個道德問題,而道德問題是中共邪黨最忌諱的致命處。因爲中共的歷史就是一部殺人史,中共從一非法建政就詆譭神佛,阻止老百姓信神行善,並有目的地篡改中華民族的傳統歷史,灌輸「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現在中共統治中華大地已經近70年了,灌輸「善惡有報」是迷信,到底是不是迷信呢?下面轉載一個明朝的歷史小故事來說明。 救人一命 自己改命 《了凡四訓》記載一件奇事,說的是雪中救人之後神賜一子。《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古代一本着名的勸善之書。 袁了凡是這樣記述這件明朝奇事的:馮琢庵太史的父親,山東省青州府臨朐縣人,在縣學裏當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去縣學的路上看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裏,用手摸摸看,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老先生馬上脫下自己穿的皮袍,替他穿上,並且還扶他到家裏,把他救醒。 馮老先生救人後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天神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是出自一片至誠的心去救的,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就命名叫馮琦。」 馮秀才之後果然得一子,便起名叫馮琦,字用韞,號琢庵。馮琦生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自幼穎慧絕頂,授書日記千言,萬曆五年沈懋學榜二甲第二十二名進士,改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 馮秀才救人一命,天賜神童,光宗耀祖。而那些罔顧人命、濫殺無辜的人,不但不會光宗耀祖,而且還會給自己及家人帶來滅頂之災。△

 
分享:
 
人氣:58,01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