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宋太祖趙匡胤是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好皇帝,其「千里送京娘」、「華山不納糧」等故事家喻戶曉。下面選錄的幾則宋太祖的事蹟來源於宋人筆記和《宋史》,能讓我們更全面的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因子巷 後周顯德四年,周世宗柴榮親率大軍猛攻南唐的楚州。楚州守將張彥卿誓死抵抗,城破之後,依然率領殘兵在城內巷戰,全部戰死,無一生降。周兵死傷慘重,爲了報復楚州人的抵抗,也爲了震懾南唐小朝廷,周世宗下令將楚州城中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殺死。 當時,身爲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在楚州城北指揮作戰。他來到一條巷子前,看見路邊橫臥着一具已被砍掉腦袋的年輕女屍,她懷裏的嬰兒還含着母親的乳頭在吸吮。趙匡胤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急忙向周世宗請命,停止屠殺;同時,把這個嬰兒抱回軍中,並設法尋找乳母餵養他。巷中居民因爲這個嬰兒的緣故躲過了一場劫難,後來人們把這條巷起名叫「因子巷」。(事見《曲洧舊聞》) 雪夜訪趙普 宋太祖經常私訪功臣家。趙普每天退朝回家,都不敢更換便裝以備皇上突然來訪。有一天,天降大雪到傍晚還未停止,趙普估計皇帝也許不會外出了。過了很久,趙普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大吃一驚,只見太祖站在風雪之中。太祖說已經約好了皇弟趙光義,很快,趙光義也到了。君臣三人圍爐而坐,烤肉喝酒。趙普的妻子爲太祖兄弟斟酒,太祖親切地稱呼她爲嫂嫂。 太祖切入正題,與趙普商議攻取北漢的事。趙普說:「北漢是宋與西北的天然屏障,若先滅北漢,那麼西北方就得由我們獨擋。不如先平定南方,再揮師北上,那時北漢彈丸之地便插翅難逃了。」太祖笑道:「正合我意,只是特意來聽聽你的意見罷了。」(事見《宋史趙普傳》) 御廚使 趙匡胤在太原做節度使的鎮將期間,住在一個姓李的老婆婆家裏,老太太對他很好。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派人尋訪李老太太,得知她已經死了,找到她兒子,任命他爲御廚使。時間長了,這小子沒升官,心裏不滿,請求離去。太祖說:「單憑你的才能,御廚使都做不到的。爵祿是用來招納賢能之人的,而我卻用來恩典舊人,這讓我愧對士大夫,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事見《後山談叢》卷五) 宋太祖怒責宋白 太祖在位時,宋白主持科舉考試,收受他人的賄賂,在評選時不公正。他怕皇榜貼出後,別人會有爭議,於是先列出中舉人的名單報告給皇上,想假託是皇上的旨意來爲自己開脫。太祖憤怒地對他說:「我委任你主持科舉考試,中舉的名單應當是你自己決定,爲什麼要向我報告?我怎麼知道這些人合不合適呢?如果皇榜貼出後遭到別人的非議,我就要將你斬首向天下人謝罪!」宋白很害怕,就更改榜單上的名字,使之符合大家的意願,然後才將榜單貼出去。(事見《資治通鑑》) 劉鋹疑酒 南漢後主劉鋹在降宋之前喜歡置毒酒殺害大臣。降宋後的某天,趙匡胤召集羣臣和劉鋹飲酒。趙匡胤倒了一杯酒賜給劉鋹。劉鋹想起自己在南漢時的所作所爲,懷疑酒中有毒,捧杯流淚說:「我自知罪不容赦,陛下既然不以死罪處置我,我願意做一名平民,讓我看看太平盛世。我不敢飲這杯酒。」趙匡胤哈哈大笑,說:「我把自己的一顆赤誠之心放到別人的胸膛裏,怎麼會這樣做呢?」立即拿過劉鋹的酒杯一飲而盡,另外倒了一杯酒賜給他。(事見《宋史太祖本紀》) 不亡何待 皇宮中的葦簾都用青布包邊;太祖日常穿的衣服,洗滌多次還在穿。魏國長公主(太祖女兒)短襖上裝飾着翠鳥的羽毛,太祖告誡她不要再用了,並教誨她說:「你生長在富貴之家,應當懂得珍惜福分。」太祖看見孟昶用珠寶裝飾的小便器具,把它打碎了,說:「你用七種寶石裝飾便器,那該用什麼器皿來盛放食物呢?像你這種行爲,不亡國還等什麼?」(事見《宋史太祖本紀》) 命正其罪 陝州人範義超在後周顯德年間因爲私仇殺了同鄉常古真一家十二口人。常古真的小兒子常留留僥倖逃脫。到宋初,他抓住範義超送到官府處理。陝州的官員上奏:按照宋朝初年發佈的赦令,應當寬恕。太祖說:「哪裏有殺一家十二口,還按赦令寬恕的呢?」於是下令按殺人罪處死範義超。(事見《宋史刑法志》)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曾經在皇宮的後園彈捕鳥雀。有個臣子說有急事求見,太祖急忙召見了他,發現他上奏的只是很平常的小事。太祖生氣了,責問他爲什麼這麼說。臣子回答:「臣以爲這事比彈鳥雀要緊急。」太祖更加生氣,用斧子柄撞他的嘴。臣子的兩顆牙齒被撞落了,他慢慢彎下腰拾起牙齒,放在懷裏。太祖怒問他:「你懷裏揣着牙齒,想告我的狀嗎?」臣子回答說:「臣沒資格狀告陛下,然而自有史官記錄今天這件事。」太祖既害怕又高興,知道他是個忠臣,賞賜了黃金和絲織品安慰嘉獎他。(事見司馬光《涑水記聞》) 太祖三誓 趙匡胤立國之後,曾在石碑上刻下留給子孫的誓約。誓約鎖藏在宮殿的密室裏,宋朝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進殿跪讀。這份誓約至爲機密,除了特定的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它。誓約的內容有三點:(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事見王夫之《宋論》) 太祖的這三條誓約,就是宋朝的施政底線。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這份誓約,從柴氏子孫與宋朝共存亡,以及趙匡胤後的每位宋朝君主,都未輕易殺戮大臣的史實就可以證明。 其中第二條的「不殺士大夫」至關重要,它成爲制度保障,使得趙宋這個由武夫開創的王朝,到達後人豔羨的「文治巔峯」,士人的風骨、學問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我們熟知的大文豪蘇軾曾在詩文中譏諷朝廷,甚至影射皇帝,這在其它朝代不誅九族也得死好幾遍。但在不殺士子的大宋,他只是被貶官而已,還復出了。否則,「赤壁」二賦等千古名篇我們將無緣得見。難怪人們說宋朝是讀書人的樂園。 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立國,身邊都是文臣如織、猛將如雲,但趙匡胤手下,叫得響的只有一個半拉子趙普。他幾乎是憑一己之力結束長達七十多年的戰亂,奠定了大宋三百年的基業。他開創的「建隆之治」也名垂後世。 宋太祖是雄才與仁心的完美結合體,其人格魅力令後世深深折服。司馬池曾告訴兒子司馬光:「國家所以能混一海內,福祚延長,內外無患,由太祖以仁義得之故也。」 北宋名臣范仲淹曰:「祖宗以來,未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大儒程頤曰:「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宋太祖推崇備至:「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