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下面是清朝官員的幾個故事,對現代人應該很有啓發。 清廉著稱的衛立鼎 清朝的衛立鼎,在康熙二年擔任直隸盧龍知縣。當地正在通往京城的要道上,驛站的供應都自給自足,不擾民。衛立鼎執政以便民爲要務,尤以清廉著稱。 尚書魏像樞、和侍郎科爾坤奉命巡視各地,到了盧龍縣,縣裏接待的人已經擺好了飯,來視察的上級官員不肯吃,只喝了一杯水,說:「縣令(衛立鼎)只喝盧龍縣的一杯水罷了,我也只喝縣令的一杯水。」衛立鼎的廉潔使來視察的上級官員都自覺地不肯大吃大喝。 巡撫格爾古德因別的事路過盧龍縣,對衛立鼎感嘆說:「縣令您(生活)的清苦,與秀才無異啊。秀才只是自己清苦,現在縣令您清苦,而百姓卻快樂,這難道不是(您的)苦中之樂嗎?」於是巡撫上報衛立鼎的執政品行爲第一。 衛立鼎活了七十六歲的高壽。 廉潔而溫和的高蔭爵 高蔭爵,在康熙初年擔任直隸蠡縣令。 黃河多次在孟嘗村決口,每年莊稼歉收,發生大饑荒。高蔭爵到任,說:「我沒有空暇處理其它的政事,且先救活百姓。」縣衙的糧倉裏有二萬石糧食,高蔭爵請求朝廷發糧賑濟。奏摺一再送上,朝廷不批准;高蔭爵請求棄官,朝廷才只批准發放糧食五千石。 高蔭爵說:「如果今年又收成不好,百姓不能償還,即使有二萬石糧食、五千石糧食不過是等死罷了,我且先救活我的百姓。」 於是,高蔭爵把官倉的儲糧發放殆盡,又再拿出五百金借給百姓買種子。夏天干旱,蝗蟲四起,捕盡了蝗蟲,秋天又遇到大的霖雨,河水暴漲、溢出,高蔭爵帶着小吏、百姓冒着風雨把堤岸防護、保存下來。直到這年大豐收,百姓才安定下來。 高蔭爵執政以簡易爲治理的方法。聖祖康熙皇帝到當地問父老鄉親:「高令與彭令孰賢?」(大意是:「高縣令與(前任)彭縣令哪個賢德?」百姓回答說:「彭縣令廉潔而剛毅,高縣令廉潔而溫和。」皇上稱善,提拔高蔭爵爲「順天府南路同知」。 巡撫于成龍向高蔭爵問捕盜的方略,高蔭爵說:「平時能使百姓衣食粗略地達到充足,則可以不至於爲盜了。」于成龍認爲他說的很對。 高蔭爵以百姓爲先,以朝廷、國家爲後,行善重德,得了善報。他的兒子當了大官,官至大學士。 賣家產替百姓交稅的劉棨 劉棨,在康熙三十四年,擔任湖南長沙縣令,以廉明著稱。 康熙三十七年,劉棨升任陝西寧羌知州。關中發生大饑荒,漢南尤其厲害。州里沒有儲糧,地處羣山中,運輸十分艱難。劉棨請求朝廷允許向鄰邑的官倉借貸糧食,與百姓約定:能揹負一斗糧食達到本地的給予三升糧食,不到十天,運輸了三千石糧食。封疆大吏按照他的辦法賑濟其它的縣邑,都稱讚方便。劉棨又奉命賑濟洋縣,他對洋縣的縣令說:「這些糧食是從官倉借貸來的,倘若百姓不能償還,我們兩人應當代百姓支付。」等到了秋天莊稼大豐收,洋縣的百姓互相勉勵,及時歸還借貸的糧食,不需勞煩催促、監督。 康熙四十一年,劉棨因爲須爲母親服喪而離任。因爲要代替百姓交完賦稅,受到拖累不能成行,囑咐弟弟代替他賣掉他的家產。錢還是不夠,他的弟弟賣掉自己的財產來償還、支付。百姓聽說了,爭着交錢相助,劉棨推辭、不接受。 劉棨後來當了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 康熙五十五年,康熙詢問九卿大臣,本朝清廉耿介的有哪幾個?九卿推薦了四人,劉棨就是其中一個。 劉棨賣掉家產、代替百姓交賦稅,得了善報,子孫爲官。劉棨的兒子劉統勳、孫子劉墉、曾孫劉鐶之並稱爲當時的名臣。 (參考數據:《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