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生活 › 文章: |
冬至食俗蘊藏着文化典故(圖)
【人民報消息】今年冬至於北京時間12月22日到來,這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在手心搓揉一粒粒湯圓,象徵一家團圓。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圍在一起,喝一碗甜甜的湯圓,心裏似乎也感覺溫暖圓滿… 從漢代到近代明清,都很重視冬至節,進入了現代,冬至還是一個鮮明的節氣標誌。歷代流傳着一些冬至的節俗,反應了當時生民的生活現象。這裏略舉一二。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中國文化中,過冬至節的食俗代表物中,餃子、餛飩、湯圓(湯糰)可以說是最普遍的,其中都蘊藏着文化典故。 中國北方冬至、過年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俗稱「安耳朵」,河南民俗也流傳「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的習俗。傳說這種習俗是從東漢「醫聖」張仲景在河南施藥濟食而留下來的。 就在漢代末年的一個冬至日,張仲景讓徒弟在南陽東關某處搭了個棚子,架上大鍋煮沸了水,爲窮人施食、舍藥治病,這藥就是「祛寒嬌耳湯」,其實就是含有袪寒藥材的羊肉水餃,那樣子就像耳朵,又有防止耳朵凍爛的功效,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們從冬至日連續到過年給窮人賑濟、舍藥「祛寒嬌耳湯」,來的窮人都可以吃一碗嬌耳湯,湯裏有二個嬌耳。吃過後的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也不再受凍爛掉了。 吃餛飩賀新生 除了餃子,吃餛飩也是冬至食俗。「餛飩」一詞和「混沌」諧音;餃子在明代之前也稱爲餛。有個傳說,冬至吃餛飩有紀念始祖盤古誕生於混沌之意。上古的冬至日代表一元復始、新歲的開始,而盤古開天則是帶來中華民族的新誕。 吃「餛飩」具有破陰釋陽、祝賀初生、新生的意義。清代《燕京歲時記》就採這種說法,記載「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冬至吃湯圓 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以湯圓爲代表。湯圓古稱「牢丸」、又稱「牢九」,又有「湯糰」、「糰子」、「浮圓子」、「粉角」……等等的叫法,在中國北方稱爲「丸子」。不管那一種稱法,湯圓都是圓形狀貌,象徵天與太陽,好像冬至的陽光--冬至到,陽氣也生了,同時寓意年終團聚。 有的地方稱無餡的糯米粉小糰子爲湯圓,有餡的糰子叫「元宵」。有的地方將有餡湯糰作祭祖之用,無餡的用來祀神。南方沿海地區的人,往往把一部份湯圓染成紅色,紅色與白色湯圓寓意陰陽和諧。△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