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大爺撿到皮包3次返回現場尋人 失主含淚鞠躬(圖)
 
2016年7月28日發表
 
失主李健(左)及熱心大爺張萬洪(右)。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唐芍良綜合報導)這幾日,無意間看到這一則新聞讓我感觸很深,因爲自己之前掉了一部手機,沒能找回來。所以,雖然這個新聞已經不算「新」了,但我仍希望把它報導出來,發揚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據《成都商報》2016年4月25日報導,4月24日早上6時30分,張萬洪大爺急匆匆提着一個皮包趕到派出所。大爺有些驚恐的對民警王超說:「我昨晚撿到個皮包,找不到失主,你們有沒有辦法?」打開皮包,身分證、銀行卡、駕照、首飾、醫院的處方單子露了出來。 民警查了下前晚的報警記錄,的確有一位掉了皮包的失主報了警。 原來,失主李健前晚把皮包弄丟之後,到派出所報了警,焦急得一晚上沒睡着,而撿到皮包的老張曾先後3次返回撿皮包的現場尋找失主。 王超說,失主到了派出所,先就給老張鞠了一躬,眼淚花都包起了。 失主丟了皮包 着急得一晚沒睡着 黑漆漆的郊區爛馬路上,李健把皮包弄丟了。他回想了一下,23日晚上8時多,他從新繁開車送親戚回大豐,途經成彭路,行車時皮包一直放在自己身邊靠車門的一側。 由於路途中出現一下嚴重的顛簸,李健擔心車胎出問題,於是停車查看。一開門,旁邊貨車呼嘯而過,又趕緊把門關上。等外面情況安全了,李健再一次開門下車,車沒問題,跳上車一路開到了大豐。 在返程途中加油時,李健發現皮包不見了,他趕緊聯繫大豐的親戚,調取小區門口的監控,「我把親戚送到大豐之後,在小區門口下了一次車,但監控顯示皮包不是在那裏弄丟的。」李健這才想起,在成彭路上開門下車檢查車輪的事。 當晚9時,李健開車沿成彭路找了兩遍,沿路只看到爛坑和灰塵,根本就沒有皮包,因此他向派出所報了警,「3名警察到了現場,幫我找了很久,然後做了個登記。」心急火燎地忙了一陣,李健最後不抱希望了。 他說,皮包裏面的身分證、銀行卡和駕照如果丟失,補辦起來需要跑自貢、崇州等很多地方。「皮包裏沒有我的聯繫方式,想要找回來幾乎不可能。」 當晚,李健自稱一整晚沒睡着。「媳婦剛剛做了手術,馬上覆查需要用錢,但錢全部在銀行卡上。駕照、行駛證丟了,車也不敢開,想起要補辦很多證件,頭都大了。」 老張撿到皮包 3次返回現場找失主 也許是李健「命不該失」這個皮包,因爲在弄丟半個小時後,被好心的張萬洪老人在成彭路上撿到了。 24日下午,記者在成彭路邊一家窗戶生產廠見到老張夫婦倆,他們在這裏幫女兒守店鋪。23日晚上,老張在外吃了飯,騎着電動三輪車載老伴回店鋪,在距離店鋪500米左右的成彭路上發現皮包。 對於撿與不撿,夫婦倆進行了短暫的商量,最終,「愛管閒事」的老張把皮包撿回店鋪。打開一看,除了若干證件和一張醫院處方之外,還有400多元現金和兩根首飾。「找了半天,沒有發現失主的聯繫方式,只從身分證推測,失主是自貢富順人。」 當晚9時30分,老張提着皮包要出門了,老伴喊住他:「你要幹啥子?」。「我去馬路上看看,萬一對方回來找皮包怎麼辦。」這一次,老伴遞給了他一個紅顏色的布口袋,「把皮包裝在裏面,你怕別人看不到你手裏有個包包,上來跟你搶了?」 不過,到馬路上晃了一圈,沒見人影,成彭路邊的一家餐館老闆告訴記者,當晚張大爺專程到餐館,問他有沒有人來找過皮包,然後又挨個詢問客人,有沒有人掉皮包。大概9時30分來的,10時過又來了一次。 「我是怕別人着急,這些東西應該對人家很重要,對方肯定在到處找嘛。」他指了一下桌子上的報紙,「所以我跟你們打電話,想請你們幫忙找一下失主。」 24日早上,老張再一次提着口袋到撿皮包的地方,在空蕩蕩的馬路上站了半個小時。 6時起床到派出所找失主 老張今年61歲,年輕時曾在甘肅服役,目前和老伴一起幫女兒守店鋪,吃住都在店鋪裏,通常情況下都是早上8時起床開店門。不過24日早上,他6時就起床了,還來不及開店門,就又到撿皮包的地方等了半個小時,最後來到派出所。「一晚上都沒睡好,乾脆早點起床,儘快找到失主。」 民警在發現包內的身分證後,查詢了一下報警記錄,最後確認李健就是皮包的失主。李健說,接到派出所電話的時候,他剛到單位辦公室,準備給領導請假一一補辦身分證、駕駛證等重要證件。 24日早上8時,派出所值夜班的民警王超還沒有交班。他告訴記者,李健趕來後,先給老張鞠了一躬,感激的眼淚花都湧出來了。此時李健並不知道,老張曾3次返回撿皮包的現場找過他。 如果是一個總想自己合適、佔便宜的人,到了這個時候會喜不自禁,慶幸自己運氣好。有的人會把裏面值錢的東西留下,其餘的扔垃圾箱;有的人會藉此敲詐一筆錢。而一個善良的人決不會這麼想、這麼幹,因爲他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譴責。 老張站在失物者李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和他平時的爲人有直接關係。我們的社會需要爲他人着想的善良人。△

 
分享:
 
人氣:47,36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