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清风两袖朝天去 马前洒酒注如泉(图)
 
2016年5月14日发表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人民报消息】况钟,明朝江西靖安县人,《明史》记载其「幼聪颖好学,长而淹贯经史,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他不畏权势,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行为为人称颂,是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人们称他「况青天」。 宣德五年,况钟被吏部特选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全国最富庶的苏州知府之职。苏州府不但负担着全国税粮的十分之一,而且官吏奸贪,百姓困顿流离。 明宣宗曾就苏州府知府的人选关照吏部:「苏州府是大郡,公务繁剧,赶紧物色廉洁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贪污暴虐、残害百姓的人不能任用。」 况钟到任后,因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即先着手清理积压的案件。他整肃吏治、端正风气,平反冤狱,凡蒙「奇冤」者无不昭雪,对欺压人民、横行不法的胥吏予以处罚。 当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排了日程表,每日轮流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一千五百多件案子,纠正很多冤假错案,从此「吏不敢作奸,民无冤抑」。 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称赞「况青天折狱似神」。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苏州府虽然富庶,但况钟也看到了当地百姓承担税赋过重。他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并实行折征等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他一再上疏奏请核减苏州府重赋,明宣宗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 他建立济农仓以备发生灾害时赈济,在后来发生的一次旱灾时,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很快都得到救济。 他率领民众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劝课农桑,写下《劝农诗》:「嗟我微材愧牧民,车驱有句向农申。人生务本惟耕凿,世道还醇重蜡豳。粒粒皆从辛苦出,般般无过朴诚遵。迩来弊革应须尽,并戴尧天荷圣仁。」希望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生活在像尧舜那样的盛世。 况钟重视文教和人才的培养。当时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多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学校重建起来。又开始大规模扩建苏州府的学校,为府、县的生员们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 他对教材亲自过问;对家境贫困的学生予以资助;对才学优长、行为端方的人才大力向朝廷推荐。如他准备推荐书生邹亮,这时有人因妒嫉而诋毁邹亮,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即写了奏章,朝廷即召任邹亮为吏刑二部司务,后来迁升为监察御史,并成为明朝「景泰十才子」之一。 况钟任职苏州十三年间深受百姓爱戴,三次离任都被百姓挽留,继而复任。 第一次离任是因其母亲去世,此为「丁忧」,况钟走后,苏州百姓想念他,作歌谣道:「况太守,民父母。愿复来,养童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贴遍苏州的大街小巷。还有一歌谣道:「郡中齐说使君贤,只剪轻蒲为作鞭。兵杖不烦森画戟,歌谣曾唱是青天。」有三万多人上书请朝廷召回况钟,朝廷接受要求,特颁诏命况钟缩短「守孝」期,重回苏州任职。 第二次离任是他任期三年后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而升官离去,再次联名上奏朝廷挽留。以致启程时,众多百姓依依惜别,「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当朝廷再次顺应民意,况钟再返苏州任职,人们才放下心来,欣欣然唱到:「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 第三次离任是他治苏九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苏州人民八万人又上书挽留,人们自发设帐相送,「饯送者数百里不绝」,况钟亦感慨垂泪。朝廷仍顺应民意,明英宗升况钟为按察使,署苏州府事…… 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两袖清风,不置家产。他在《又勉子侄诗》中写道:「存心立品贵无差,子孝臣忠两尽嘉。惟有一经堪裕后,任贻多宝总虚花。膏腴竟作儿孙累,珠玉还为妻女瑕。师俭古箴传肖者,取之不竭用无涯。」从中可以看到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 明朝地方官进京朝见一般都要带土特名产送京城里的权贵,而况钟进京述职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每当他赴京临行时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可况钟全部拒收。他曾作《进京诗》二首倾吐心声,其一:「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其二:「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参考数据:《明史》《况太守集》)△

 
分享:
 
人气:17,877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