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善心的傳染 傾其所有解燃眉之急(圖)




楊進強給老人送禮物。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唐芍良綜合報導)有人交了一輩子的朋友,到真需要幫助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酒肉朋友而已;而有的人只有一面之交,在關鍵時刻卻能傾其所有去幫助,1984年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的楊進強就遇到這樣一位朋友。

80年代,楊進強買了一輛二手貨車幹起個體販運。1984年8月,39歲的楊進強從與牛尾鄉毗鄰的宜賓縣百花鎮運送一車茶葉到成都。途經自貢火車站附近時,車輛突然拋錨,需要大修,費用較高。可是,楊進強身上僅有20多元,在方圓幾十公里內他又舉目無親,怎麼辦呢?

大家不要笑,那時候的20多元可不是個小數字。當時存自行車費才需2分錢。一個月的工資才三四十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婦產醫院的女醫生,因為40%的人提級沒有她而在醫院跳樓身亡,提這一級多少錢?人民幣5元。

僅有20多元的楊進強,情急之下想起一位僅有一面之緣的朋友張欽禮,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前去借錢。當時,張欽禮已經年滿62歲,家就在自貢火車站附近。

楊進強一路打聽,好不容易在一家茶館找到正在喝茶的張欽禮。看著楊進強焦急的神情,張欽禮二話沒說,立即回家拿存摺到銀行取出僅有的250元存款,然後領著楊進強來到附近的大安區和平鄉汽車修理廠,幫助他盡快修理好貨車,並為其墊付170元修理費。

170元,在當年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相當於工作五六個月的收入。

據自貢網報導,由於茶葉質量問題等原因,楊進強此趟販運連本錢都沒有掙回來,因此向張欽禮借的170元暫時沒有能力償還,只好欠著。次年9月,楊進強的貨車到了法定報廢年限而報廢,他只得利用自家房屋做起日雜用品生意,手裡僅有的一點資金不得不用做本錢。

一年多後,1986年5月,楊進強終於攢夠170元。當他帶著這筆錢前往張欽禮家準備還錢時,卻驚訝地發現張欽禮居住的地方已經變成菜市場。張欽禮搬家去了哪裏?楊進強到處打聽,可附近的居民都說不知道。楊進強一時找不著張欽禮,只得暫時放棄。

這事擱心不正的人,就會想:不是我不想還喔,是找不到他呀。可是楊進強沒有這麼想:慢慢打聽,應該很快就會找到的。

沒想到,他這一找就是21年。

10年之後,1996年,楊進強遭遇天災,損失重大。

那年7月的一天深夜,牛尾鄉突發洪水,楊進強商鋪的貨物全部被淹,多數報廢,剩下的只能自己使用、食用。那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商場上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競爭很激烈,楊進強意識到要「東山再起」很難,遂決定外出打工。

不久,楊進強到了成都。開初,他在成都洞子口大西南建材城打掃衛生,每月的工資除去生活費、住宿費所剩無幾。為此,他不少時候是開水就冷饅頭充饑。

後來,他又到成都國貿大廈打掃衛生、接聽電話;再後來,他又回到成都洞子口大西南建材城做裝卸工,幫商家從火車上卸木材。

幾年後,他靠著吃苦耐勞的精神逐漸在那裏站穩腳跟,成為該木材城宏發裝卸服務部的負責人。

自己打工有了起色後,楊進強不忘鄉鄰,他回到家鄉先後組織民工近200人到他所在的建材城做裝卸工,為他們找到掙錢養家的工作。當然,他更沒有忘記尋找恩人張欽禮。

今生一定要找到恩人並報恩

每次楊進強到自貢進貨都會刻意到火車站附近打聽張欽禮的下落,只是由於牛尾鄉是自貢的偏遠鄉鎮,而且公交車只通到離該鄉15公里的五寶鎮,為保證當天回去,他每次去打聽不敢耗費更多的時間。楊進強到成都打工後,每年回家過年,也都會抽出時間專門去火車站附近打聽張欽禮的下落。

越是生意順利,尋找到恩人張欽禮越成了楊進強最放不下的心事。

2002年過年時,楊進強回到老家,又一次專程到自貢尋找恩人張欽禮。這一次,他問遍張欽禮過去住所周圍的所有鄰居,仍然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消息。但他暗暗發誓,今生一定要找到恩人並報恩。

2007年清明節前夕,楊進強回家祭奠先人後,不知道是第幾次來到自貢火車站附近尋找張欽禮。他尋遍附近的茶館、酒店、菜市場……終於在臨近傍晚時,問到張欽禮以前的同事,一位名叫朱義清的老人。

朱義清告訴楊進強,張欽禮是四川省第十一建築工程公司的退休職工,當年搬家搬到臨時的出租屋居住,現在應該是自流井區三八路小區居民。得到這個消息後,楊進強一路尋找,終於尋到了恩人的家門口。

當楊進強懷著激動的心情與張欽禮見面時,這位曾經幫助過楊進強的85歲高齡的熱心人已經患了食道癌,二目無神,枯瘦如柴。因此現場並沒有出現令人想象的驚喜相逢場景。

當楊進強緊緊握著張欽禮老人的手,訴說自己來他家的意圖後,驚訝與感動之余,老人經過長時間的回憶,才想起塵封已久的往事。20多年前,退休的張欽禮全部存款只有250元,全部取出,用掉170元,老人居然不記得此事了,這是真正做善事的人。

張欽禮老人見眼前這位自己曾經資助過的壯年男子已經成了老人,卻還一直牽掛著還給自己170元,激動得流出眼淚,用嘶啞的聲音說:「你真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啊!」

自此以後,楊進強堅持每月從成都回自貢探望張欽禮老人一次,並送去禮金,直到老人於2008年9月去世。

善心可以傳染

善心是可以傳染的,張欽禮老人的慷慨解囊感染了楊進強,將心比心,在尋找恩人張欽禮的過程中,楊進強也竭力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006年4月的一天,楊進強和榮縣鼎新鎮大龍村二組的陳澤民同乘一輛公交車到榮縣,兩人年齡相當,談話十分投機。在榮縣辦完事後,陳澤民邀請楊進強到他家做客。

到達大龍村二組,組長龔義成正帶領十多個村民用泥土壘一個堰壩,楊進強見這個堰壩有2米多寬、3米多高、20多米長,用泥土壘肯定不堅固。

他詢問了解到,該堰壩修建於清朝末年,40多年前開始垮塌,長期以來都是用泥土修修補補。因為堰的一方是貢井區龍潭鎮彭家村三組,因此一直沒能協商好重建事宜。

而這個堰壩十分重要,不但能解決村民通行問題,其蓄水要灌溉500多畝地。沒有這個堰壩,上百戶人家要從一公里外的旭水河取水,因為溝渠多是靠鋤頭挖出的泥溝,引水途中要損耗三分之二的水量。

楊進強了解到村民籌資的困難和堰壩的重要性後,當即答應捐資修建。當年7月10日,楊進強投資2.8萬元,村民們費時28天,建成後被當地村民稱之為「友誼堰」。

2007年4月,為方便村民出行,大龍村準備修建兩條村道,但修路的錢不夠,楊進強又一次捐出2萬多元,為村委會解了燃眉之急。

曾經幫助過的人只要還有事相求,楊進強會繼續慷慨解囊。今年2月,楊進強得到大龍村二組組長龔義成反映說,友誼堰建成後,因蓄水水位提升很多,淹沒彭家村三組一村民的一塊土,該村民未經協商就破壞了堰門,使得水位下降一半,今年又遭遇春旱,村民用水量大,使得蓄水已經沒有了,到栽秧季節還得從旭水河抽水,這就需要修建溝渠。楊進強立即捐助6,000元給大龍村二、三組購買250根水泥管,以連接1公里長的溝渠。

善行是一種美德,而不是一種衝動,也不是為做好事而做好事,更不是強為。

這個新聞告訴我們,善行可以改變人心、改變環境,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5/14/6349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