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授無為治國 唐三代帝推崇之道士(圖)

袁榮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

【人民報消息】道士司馬承禎,別名子微,河內溫縣人。他是北周晉州刺史、瑯笽公司馬裔的孫子的孫子。他年輕時愛好學習,對做官看得淡薄,於是當了道士,拜潘師正為師,向他學習道家的秘密文書「符箓」和修煉成仙、服食丹藥的法術。潘師正對他特別讚賞,說:「我從陶弘景學習道教法術,到你共有四世了。」司馬承禎遊歷所有名山之後,定居在天臺山。

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的記載,武則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都接見過司馬承禎,向他討教關於道教法理以及修身養性、治理國家的道理。幾位皇帝給了他極高的榮譽,對他推崇備至。

武則天聽到他的名望後,把他召到京都,頒下親手寫的詔書讚美他。在他回天臺山前夕,又詔令麟臺監李嶠在洛橋東邊為他餞行。

景雲二年(711年),睿宗命令他的哥哥司馬承祎到天臺山邀請他到京城,帶進皇宮,詢問關於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兇方面的事情。司馬承禎回答:「道教經典的主旨是一天一天減少浮華不實,減少再減少,以到達純樸無為的境界。就連紛擾人的內心的事物,往往有意減少尚且不能做到,怎麼還能追求非份的東西,來增加自己的精神負擔啊!」

睿宗說:「用無為來修身養性,就會清靜高潔了。用無為來治理國家,怎麼樣呢?」司馬承禎回答:「國家像人一樣。《老子》說:『存心淡泊,留神寧靜,順應客觀世界的本來模樣而沒有個人欲望,那麼天下就太平了。』《周易》說:『聖人,他的德性和天地融為一體。』這就可知天不強爭卻可讓人信賴,天不強求卻可把事辦成,無為的主旨就是治國的指導思想。」

睿宗讚嘆說:「廣成子的話正是這個意思。」

司馬承禎堅決要求回天臺山,睿宗賜給一張寶琴和一套道士服裝讓他離去,朝廷為他做詩送別的詩人就有一百多名。

開元九年(721年),玄宗派使者接司馬承禎進京,親自向他學習符箓,前前後後賞賜非常豐厚。

開元十年(722年),玄宗回到西京長安,司馬承禎又要求回天臺山,玄宗做詩為他送行。

開元十五年(727年),司馬承禎已是80歲高齡了,再次被接到京都。玄宗叫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己選擇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建築壇場廟宇住在那裏。

司馬承禎稟奏說:「如今嵩山、泰山、華山、衡山、恒山這五嶽的神廟祭祀的都是山林的神靈,不是真正的神仙。五嶽都有神仙居住的洞府,各洞府都有上清真人降落下來擔任那裏的職務,山河風雨,陰陽節令都由他管理,禮帽禮服的等級,各位神仙的身份都有明確的記載。請在五嶽另外安排建立道觀的地方。」

玄宗聽從他的要求,於是詔令在五嶽各建一所真君祠,真君祠的造型樣式規模大小都讓司馬承禎按照道教經典進行推算,設計藍圖進行建造。

司馬承禎擅長篆、隸書法,玄宗要他用篆、隸、楷三種字體書寫老子的《道德經》,同時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個字叫作真本呈奏玄宗。把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建造的壇場廟宇叫作陽臺觀,玄宗親筆書寫匾額,派使者送給司馬承禎。賞賜三百匹絹,作為煉丹的費用。

不久又命令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絳到陽臺觀會集道眾修造名為「金」的道場,又給予賞賜。

這年,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去世,終年八十九歲。他的弟子呈表稟奏說:「去世那天,有一對仙鶴在壇場上空盤旋,後來一團白雲從壇場騰起,直上九天,而先師的面容跟活著一樣。」

玄宗深感嘆惜,追認司馬承禎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真一先生。還為他親筆撰寫碑文。△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4/23/63390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