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宋代时的汉州雒县(今四川广汉县北)人王氏,虽然身为女子,却很有节操,大度而识礼,为乡人所敬重。她十八岁时,便嫁给同乡陈安节,未料到「天有不测风云」,结婚刚一年多,陈安节便不幸离开了人世。 这样一来,陈家只剩下公公、婆婆、一个小姑子、王氏自己以及她和陈安节所生的一个年幼的儿子。公公、婆婆都已经年迈,生活需要靠旁人照顾,儿子尚年幼。 陈家缺少了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这时候,王氏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流着眼泪,对公公和婆婆说:「人养了儿子,本是希望他能侍养双亲、持家过活的。如今到了这步田地,也实在是无可奈何。我愿意像二老的儿子在时那样撑持门户,奉养双亲、小姑和我的儿子。」公公、婆婆听媳妇这样说,感到莫大的安慰,说:「如果您能够这样,那么我们的儿子仍然像没有死去一样。」 王氏安葬了自己的丈夫后,勤苦治家,井井有条,一家大小,各得其所,公公、婆婆也十分安心。王氏的儿子稍大,她便为他请名师加以教诲,自己也时时对他加以教育。 但是她的儿子刚满三十岁,竟遗下两个儿子,又不幸去世。灾难又一次降临到王氏的头上。王氏仍然没有被灾难所压倒,又继续扶养、教育自己的两个孙子。后来,两个孙子均笃学而有声望。 当年陈安节去世时,一个妹妹年尚幼小,王氏辛苦将小姑教育扶养成人,又热热闹闹地为她操办婚事,给她丰厚的嫁妆。 过了几年,王氏的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已经出嫁的小姑却提出来要分家中的财产(王氏慈慧,这是她勤劳理家所得)。王氏几乎将家中的所有财物都毫无吝惜地分给小姑,丝毫没有怨言。没想到小姑的丈夫是个浪荡子,没过多久,便将妻子的财产挥霍殆尽。 小姑见到丈夫的作为,想到自己对于寡嫂的苛刻,心中又愧又悔。她和丈夫过不下去,便带着自已的儿子回到娘家。 王氏再一次显示出她的大度,她照样真心诚意地对待自己的小姑,为她置屋买田,又精心教育、扶养自己的外甥,对待外甥和自已的子女完全一样,毫无偏心。 平时,亲属中有贫穷、难以生活的,王氏总是尽力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操持婚嫁之类的事情。受过她帮助的竟有三、四十人之多,甚至相距百十里有一家姓甘的亲戚,因贫困而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小女儿卖给酒家,王氏知道后,也出钱将甘氏小女儿赎了回来。 乡人都尊敬王氏的节操为人,大家都不喊她的姓氏,而尊称她为「堂前」。「堂前」本为子女对母亲的称呼,乡人为了表示对王氏的无比尊敬,便以母亲辈的称呼尊称她。 王氏苦心扶养、教育家人,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她去世以后,子孙们仍然遵照她的遗训,五世同居,互相敬爱,和睦相处,以孝友、儒业之家著称于当地,朝廷知道了王氏家的事迹,特意下令旌表。 (事据《宋史•列女传•陈堂前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