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清正廉明 律己宽人的杨翥(图)




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尽己之心力,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
为他人着想,成人之美。律己宽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胸怀和风范。

【人民报消息】明朝的杨翥,江苏吴县人,官做到礼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意;为人笃实敦厚,宽容忍让,为当时推举、后世称道。

杨翥少年时,父母双亡,家境清贫,跟随兄长到武昌当兵,其后在一家学馆当先生。他的朋友杨士奇很有才学,却因贫困潦倒,四处寄居。杨翥怜悯他的处境,于是向馆塾的主人推荐杨士奇到学馆中教书,而他自己则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教书,每日不辞辛苦。

有一次,杨翥家祖先的墓碑被一个农民的孩子推倒了,在当时一般人会认为这是破坏风水的大事情,守墓人急忙报告给杨翥,杨翥听了立即问道:「那个孩子有没有受伤?」守墓人说:「没有。」杨翥说:「那就好,真是万幸!」

他让守墓人告诉这家农民:「好好照顾这孩子,不要让他害怕。」杨翥首先动念是关心小孩有无受伤,不要吓着他,完全不去想墓碑被破坏得如何,对自己家有何影响。

杨翥任礼部尚书时居住在京城,但他生活极其简朴,不坐轿,骑驴代步。他对驴子很喜欢,每天上朝回家,亲自为驴子喂料并经常照看。

杨翥的邻居老年得子,十分疼爱,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孩子的父母只得把这件事告诉杨翥。杨翥听后二话没说,随即就把自己的驴子卖了,从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他家另外一位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说:「总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

有一次他家宅院的地基被这位邻居占去三尺,家人希望杨翥出面干预,杨翥则一笑了之,并提笔写诗道:「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成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让三尺又何妨。」

杨翥礼让、谦和的气度感化了邻居,非但不再占地,反而主动多让三尺,结果形成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人称为「六尺巷」,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家的财物,邻居们主动帮杨家守夜,使杨家免去这场灾祸。

杨翥平日持身谨慎,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览,顺手就摘下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来深感愧疚,他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从此更加严格修身。他一生不做损害别人的事,即使做梦也不行。

杨翥律己宽人,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品格高尚的人格特质;宽人,就是待人宽厚、仁爱,与人为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皆指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以德化人。

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尽己之心力,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成人之美。律己宽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胸怀和风范。

(源自《德育古鉴》《明史》等)△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7/15/61791.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