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西游记》中有一首诗:「君王嘉会赛唐虞,取得真经福有余。千古流传千古盛,佛光普照帝王居。」 这是唐僧一行取经归国后,唐太宗为其庆功请宴时的写照。太宗思虑取经之功至大至深,无以为酬,就写了一篇《圣教序》答谢唐僧。此碑文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回顾《西游记》全程,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一条取经之路成就了两位佛陀、一位净坛使者、一位金身罗汉,真是稀有罕见。而成就这条成佛之路的还有一位背后推手,在梳理一百章回后也跃入世人的眼中。 「真龙天子」的寓意 小说中讲到,泾河龙王因违逆玉帝旨意,改了降雨的时辰,克扣了点数,遭到天谴。为了保命,龙王在神机妙算的袁守诚的指点下,夜里托梦给太宗,跪着请求太宗救他,龙王说:「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了天条,该陛下贤臣人曹官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龙王明明是真的龙,太宗是人间的大唐国君,为何龙王称太宗为「真龙」,向太宗称臣?龙王犯罪,违反的是玉帝的旨意,理应由玉帝或惩罚或赦免,能算出龙王死期的高人袁守诚,为龙王指条生路时,没有说让龙王向玉帝求情,而是要向人中的太宗求情?那么太宗为何有权限保得龙王无事? 中国古代认为神州蔓延着巨大的龙脉。世间的运行走势,能够支配龙脉,必须有龙形的身体,否则无法支配、无法运行一个朝代的兴始,无法主宰一个王朝的大好江山,也就无法号令天下。在人间具体执行江山运作的人,就是人中的帝王。所以,中国古代,常常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或「真命天子」。 那么,凡是属于这一朝的山川河流、幽冥地府、神灵鬼怪等等,都在龙形巨大身体的统领下。泾河在大唐的版图中,自然泾河龙王要向「真龙天子」太宗称臣。 龙王去求太宗,但坏就坏在,龙王只顾向太宗求救,却忘了告知太宗他被问斩的准确时间。唐王有意放他生路,特意把魏征召到宫中下棋,以免魏征伤到龙王。 谁知,魏征当着唐王的龙面昏然一阵盹睡,梦里就把龙王斩了。业龙因自己的罪行和失误丧了性命,却又不依不饶、耍泼耍赖的夜里惊吓太宗,非要拉着唐王到地府折辩折辩。鬼差就奉命暂索唐王魂魄前往地府。太宗到地府后,阴曹的十代阎王躬背鞠身的集体出来接见。和唐王对答,阎君们也都是毕恭毕敬,不敢逾越礼节。这说明唐王的身份来源很高,一般的神都不敢怠慢。 阎君命人取来生死簿,查看太宗寿限。阴司的崔珪崔判官是魏征的好友,崔判官领命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一一查看,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注定贞观一十三年,于是急手挥笔,在「一」字下又添了两笔,呈报阎君。阎君看唐王世寿还有二十年,就宽慰太宗,一会儿就可以还阳。 「南瓜」的寓意 昔日,悟空大闹阴曹地府,私自一笔勾销了自身的生死帐。阎王震怒,即上天庭呈奏玉帝。为何崔判官私自为唐王增寿二十年,阎君可以忽视不计? 佛祖要向中土南赡部洲传下真经,教人向善。唐王作为大唐的真龙天子,他主宰着中土,他的龙形真身连结着大唐的山山水水,芸芸黎庶,有他在,就能解决地府无数的无主冤魂。唐王在还阳之前,遍游地府十八层地狱,路过枉死城,看到无数无主的冤魂,太宗慷慨地借来一库的金银,施散给这些无吃无喝的孤魂野鬼,又答应为他们举办一场水陆大会,超度他们。 也就是说,唐王把这些无主冤魂的债都系在了自己的身上,为他们承担,使他们得以超脱。唐王做到了十代阎君没有做到的,也做到了众神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所以十代阎君敬他,观音菩萨护他。当唐王派出玄奘前往西天取经后,一路上诸天众神、佛道两家的神祇都是通力配合,协助唐王差遣的唐僧,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众神对唐僧都如此敬重,何况对于唐王本人? 太宗这番地府一游,不仅解决了地府棘手的难题,也信守为地府呈上「南瓜」的约定。太宗离开地府前,十代阎王高兴地说:「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当即表示,还阳后立刻送来。 「南」五行中属火,火对应心。阎王的意思是,他们需要的是南赡部洲人心淳和,等的是此地的人心都能结出善果。而太宗就是能使人心结出善果、利国利民的圣者圣君。所以阎君顺水推舟,不计崔珪私情,可想而知太宗在众神的眼中有多尊圣。 「通关文牒」的寓意 唐僧出发前,太宗亲自写下取经文牒,加盖通行宝印,即通关文牒。意在,唐僧是受大唐皇帝差遣,所经诸国要加护唐僧便于出关。临行前唐王往素酒中弹了一撮尘土,再三叮嘱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自贞观十三年唐王送别唐僧后,至十六年,太宗命工部官员在西安关外建起瞭望经楼,为将来接经做准备。太宗每年都要登上望经楼,翘首企盼唐僧的归来。这一细节描写很感人,小说借此告诉读者,殷殷盼望、等待你回去的,才是你真正的故国和至亲。 《西游记》中唐僧所到之处,常要倒换关文,国王加盖国印后,才能出关继续前行。到唐僧取经回来,还要交给太宗验收通关文牒。一路取经回来,文牒上印章累累。无论路经的国家富庶还是贫穷;无论各国国王善良还是奸佞,在佛法真理面前,都要对取经一事进行表态。关文上的国印成了取经之路的见证。小说中,唐僧不厌其烦地重复一句话:「弟子陈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圣旨,差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实质上也回答了人生在世面临的终极问题,即:「我是谁,从哪儿来,向哪儿去」。 这部小说明确指出:「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第九十一回写到,唐僧一行到达金平府,那里的和尚一听说唐僧是从东土大唐来的,慌的连忙倒身下拜,并说:「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在吴承恩架构的世界中,中土是取经故事的发祥地、正邪大战的焦点,连结着万国万民的福祉。按照《西游记》的思路,原来古人都争着修善托生中土、移民大唐呢。 有唐王在,就有了取经的故事。是唐王为了度亡脱苦,解开百冤之结,下决心派人前往西天取经。取回了真经,还需要在中土转生,才会遇上人生的三大幸事。小说以各种隐喻点明,能和唐王同在一世,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所以,《西游记》用了漫长的一百个章回的笔墨,明喻、暗喻大段的叙说,人们沉浸于书中一路降妖除魔的精采和激烈,却往往忽略了那位隐身其中的唐王——他的高大和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