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文化 › 文章: |
人有善願 天必佑之(圖)
【人民報消息】陸九淵,宋朝金溪(今江西臨川)人,曾任國子正教,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被後人稱爲「陸子」。 陸九淵任國子正、敕令所刪定官等職時,慨嘆靖康之難的慘痛事件,和力主抗金之士共謀恢復失地,並上書朝廷陳述五論:「一論恢復失地,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因此舉觸怒朝中權貴,落職還鄉。 宋光宗即位後,陸九淵任荊門知軍。當時荊門是南宋邊地,金兵南侵壓境,陸九淵見荊門沒有城牆,腹背受敵,於是,他「乃請於朝而城之」,修築了城牆。他「厚風俗」,嚴格實行保伍之法,境內盜賊因而遠避而去;興辦學堂,並親自講授儒家經典,境內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外地商販紛紛前來荊門做生意,使荊門稅收日增。 他到任時當地已久不下雨,他便設壇親自禱告祈雨,隨即下雨。上元日(正月十五日)率屬下舉行「爲民祈福」的儀式,隨即下雪。一年後社會風氣即大變,民心皆向善。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宰相周必大稱讚說:「荊門之政是陸九淵事事躬行、教誨諄諄的結果,可作地方長官效法的榜樣。」 陸九淵一生熱心教學,無論是政務之餘還是迴歸家鄉,皆從事辦學和傳道授業活動。他尊重德性,認爲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存心、養心、求放心和去矇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張學以致用,其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拯民濟世。認爲學儒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認爲只有通過對道的深入體會,才能達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們在「心」上下功夫。他名望很高,「每開講席,學者輻輳,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 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邀請陸九淵在其辦的白鹿洞書院講習,陸九淵講孔子《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詳加析釋,發揮義理,暢達透徹,聽衆感動淚下。朱熹當即離座向衆人說:「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認爲足以醫治當時學士長久隱藏在內心的病根,又請陸九淵書寫講義,將講義刻石以作紀念。 陸九淵在「義利之辨」中談道:儒家以義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問題是辨志。志於「利」者,必被「利」所趨;志於「義」者,則以「義」爲行爲的準則,所以爲學之要在於立志。他聯繫到當時科舉取士選拔人才的制度談到: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爲士者固不能免此。然而很多爲學者卻只注重做文章的技藝,及是否投有司之所好,甚至有唯利是圖者,「喻於利」則與聖賢的教導背道而馳了。 陸九淵指出,爲克服這些蔽害,必須提出「立志」,以「義利之辨」來決定做人的標準,不以科場得失爲目標,去名利之念,以聖賢爲志,以治平自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盡人道,不足與天地並。無論是讀書,還是考科舉,都是爲了義、爲了公,而不是爲了利、爲了私。他認爲,以這種態度來問學,才得「正學」。 陸九淵以德教化,每次講學時聽者雲集,以至有感動泣下着,可想其心,若非與道相應,何能如此?可知其一生事蹟,爲學聖賢之道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徵。至於他祈雨得雨、禱雪下雪,則正是其爲民祈福的善德所感召,正可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