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樂器之後-璀璨的小提琴(圖)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

【人民報消息】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樂器,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後。

起源與發展

世界上最早在文獻上有小提琴「violin」這個字,是1523年出現在意大利北部的法文商業記錄;而小提琴圖像是1529年的一幅壁畫上,所找到的一把有3條弦的小提琴,是至今可見最早的小提琴樣子。一直到17世紀,意大利克雷蒙那的製作大師阿瑪蒂才將小提琴定形為今天人們使用的的形狀、尺寸,並使用4條琴弦。

小提琴有琴頭、琴頸、指板和琴身幾個主要部位。琴身是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包括面板、背板、側板。面板是楓木,背板、側板和琴頭是雲杉,指板是木質堅硬的烏木,4條弦緊繃在琴頸上。這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只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學所設計的。小提琴雖然體積小,看似輕薄,但真正把弦上好、拉緊定音之後,4根弦合起來就有30多公斤的張力。

小提琴的高音域特徵使它演奏出的旋律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小提琴藉由弓弦的磨擦,可以使演奏出的聲音延展成漸強、漸弱的變化,或以右手揉弦的方式做出類似「抖音」的音色,進而產生如人聲般的修飾效果。這個優點促使小提琴成了最會「唱」的樂器。這也是為什麼在弦樂四重奏或交響樂團裡總是由小提琴擔任「領奏」的原因。

著名曲目與音樂家

音樂歷史上,許多音樂家為小提琴作了多首曲目,音樂之父巴赫(J.S Bach)在公元1720年左右於德國科登擔任宮廷樂長時,寫下6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後人稱之為「小提琴音樂的聖經」。巴赫對於這些曲子,除了重視小提琴本身深具旋律性的特質之外,還要求了小提琴之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並使用困難度極高的對位技巧。這樣的作曲手法,開發了小提琴各種豐厚的音色與演奏技巧,是小提琴音樂的最高傑作。

薩拉沙泰(Sarasate)是19世紀後半葉活躍於樂壇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師。他擅長演奏各類小提琴曲,卻不碰俗稱「小提琴之王」的帕格尼尼(1782~1840)的作品。因為手不夠大,要駕馭指幅較寬的超技練習曲,有其挑戰的極限。所以他選擇了為自己創作一途,為自己量身訂作。這個想法讓他在音樂史上大放異彩。薩拉沙泰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炫技色彩,豪華艷麗的筆調加上強烈的西班牙風格,不僅是音樂會受歡迎的曲目,也使演奏他的音樂的小提琴手能像他一樣輕而易舉地獲得滿堂的喝彩。

20世紀以來傑出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茲、曼紐因、祖克曼、慕特、帕爾曼、林昭亮等。△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10/9/62250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