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這些古代故事爲什麼流傳至今?是爲了清洗道德淪喪時期的人的骯髒思想。 計氏寫「何愧」二字爲子送行 宋朝時,張浚的母親叫計氏。當張浚還是小孩子時,計氏就讓張浚以父親爲榜樣,教他做人的道理。後來,張浚長大成人,在朝廷做了官,親見奸臣秦檜把握大權,貽誤國家,一日勝似一日,張浚實在看不下去了。 張浚想勸諫皇帝,好讓皇帝覺悟。可是他又怕進諫會得罪小人,招致禍害,想到母親年歲已高,自己若有什麼閃失,將無法奉養母親。張浚左右爲難,主意不定,心內憂愁,竟致身體日漸消瘦。 母親見張浚憂愁、虛弱的樣子,問他是何緣故?張浚如實告訴母親事情的真相。計氏知道後,也不回答兒子的話,只是讀着張浚的父親在紹聖初年對別人說的一番話:「我情願遭受死罪,也要把想說的話說出來。我要不說,我就是辜負了皇上。」張浚聽母親這麼一講,就決定上書,勸諫皇上。但是,果然不出所料,奏章呈到皇帝那裏不久,張浚就被貶了官,被流放到偏遠地方去。 送行時,計氏對張浚說:「兒啊,你就安心地去吧,因爲忠直而得了禍,這沒有什麼可以慚愧的,到了那裏,你只管靜心讀你的書,不要把家裏記掛在心上。」 計氏可以算得上是很善於教子了。當兒子被貶時,計氏非但不怨,還寫下「何愧」兩個字爲他送行,予以激勵。難怪人們對她的稱讚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貞信的女君子 越姬 周朝時代,楚昭王有一個夫人叫越姬,是越王勾踐的女兒。一次,楚昭王與越姬以及另一位叫蔡姬的一起遊玩,一高興,楚昭王就和這二位夫人約定要同生死,蔡姬一口就答應了,可是越姬卻沒吭聲。 後來,楚昭王病了,病得很厲害,越姬就說:「我來爲大王禱告吧,我情願代替大王去死。」 昭王覺得這樣對越姬是不公平的,但越姬說:「從前大王約了我們同生死,我當時雖然沒答應,可是心裏卻已經答應了的。我聽得古人說過,守信的人決不欺騙自己的心;有義的人決不虛設事情。現在我爲大王去死是爲了那一份承諾、那一份義,絕不是爲了討大王歡心。」說完這話,越姬就自殺了,她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內心的信諾。 死於守信 足錄史冊 周朝時,晉國的丕鄭(人名)從秦國回來,聽說裏克(人名)死了,就去拜見共華(人名),問他:「這種時候,我能去晉國嗎?現在應該沒有危險了吧?」共華回答:「我也說不清楚,也許可以了吧?」 於是,丕鄭就回到了晉國,結果晉惠公馬上就把他給殺了。有個叫共賜的人對共華說:「現在國家形勢危急,你也有危險,也許你現在逃跑還來得及。」共華回答:「丕鄭回到晉國去,是我出的主意,我要在這裏等他呢。」共賜說:「聽說他已死了,還等什麼等啊。再說,誰知道這回事呢?不要管他。」 共華說:「這是不可以的,我明明知道他到晉國去了,如今我獨自逃走,這是不守信用;我給他出的主意,卻使他被困住,這是沒有智慧;見到他被困住了,我還怕死,這是沒有勇氣。我身上揹着這三種大罪過,還能逃到哪裏去呢?你去吧,我就在這裏等死好了。」 孔子曾經說過: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如果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安身處世。這說的就是「人要以信爲本」呀。人如果沒有了誠信,不僅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而且將爲人們所不齒。誰能做到不死呢?如果是因誠信而死,就能樹立起世人的誠信之心。共華也是裏克、丕鄭的同黨,但他死於守信,則是值得記錄於史冊的。 趙柔太守 誠信寬厚 北魏時代,金城人趙柔從小就以德行好、學問高而出名。後來他當了河內太守,誠信寬厚,很有政聲。 有一回,他在路上撿到別人丟失的一串金珠,他千方百計找到了失主,把金珠歸還給他。 後來,有人送給趙柔幾百個挖地用的鐵鍬,趙柔留着也沒有用,就和兒子趙善明一起拿到市場上去賣。他只開到相當於二十匹絹的賣價,兒子知道這個價錢實在是太便宜了,就想收回來不賣。 趙柔對兒子說:「和人家做交易,已經講定了價錢的,哪能爲了更大的利益就出爾反爾呢?(原文是「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最後,他還是以極其便宜的價格賣給了那個人。 各方人士聽說這些事,都對趙柔非常佩服。 (以上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