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丹麥教育的紮實基礎(圖)
 
佚名
 
2014年8月22日發表
 
丹麥的孩子所打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教育所說的德。

【人民報消息】來到丹麥已經好幾年了,早已習慣了這裏的一切,也算是融入了丹麥社會吧。不過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遇到了剛從國內出來的朋友以後,才真正意識到:我變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對孩子教育方面「變心」的經歷,如果能擴開大家的思路,幫助大家更快融入丹麥社會,那真是太有價值了。 中國人常說,孩子一定要在中國讀小學,這樣能奠定紮實的基礎。我也曾經這樣想過。但孩子出生在丹麥,送去中國總是捨不得,所以也就免去了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轉念一想,紮實的基礎應該能建造起高樓大廈,丹麥社會這幢高樓打造得如此幸福,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能行嗎?而且丹麥社會的幸福可不是清貧樂,而是丹麥人所說的「油孔」裏的幸福。 那麼這種基礎到底是什麼呢?我突然覺得我們對常說的這個打基礎的概念是模糊的。 丹麥的孩子從小(一般一歲以後)就會被送到「日託媽媽」那裏,每天「日託媽媽」會帶着4、5個孩子在家裏玩具室玩耍,也會帶孩子在花園裏玩沙子、滑滑梯等,「日託媽媽」們還時常會帶着孩子們一起散步,搞活動等。 兩年下來,孩子既熟悉了小範圍的朋友們,也開始接觸其它小朋友,既培養了他們最初的認知世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除了家庭外,對社會上其它人的一種信任。 將近3歲時,孩子就可以上幼兒園了。這時孩子們會通過玩耍、集體活動等方式,學習語言、認知自然界,窺探社會,幼兒園會利用各種傳統文化節日等開展各方面的交流、互動等。 及至6歲,孩子就可以上學前班了。一般老師還會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作出評估,也有一些孩子會被建議晚點上學,這並不是說明孩子「笨」,丹麥老師會認爲沒有準備好上學的孩子讓他們上學可能是拔苗助長,會得不償失的。 丹麥的孩子家庭作業非常少,而且非常簡單。我曾經一度非常失望,甚至拿來一些國內的作業給孩子做。但後來發現這完全是無用功,因爲這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毫不相關,也沒有同學與我的孩子在這方面有共同的語言,孩子也就不願意做了。反而我成了孩子們眼中「奇怪的人」。 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一位丹麥老師交談到丹麥的教育,她明確告訴我,丹麥中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構架起一個令孩子們對學習有體驗的、能深入的、激發興趣的學習環境,並開發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創作能力,以及能夠自信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決策行爲。」 我想,我終於知道了丹麥的這個紮實的基礎是什麼了。這裏的人們並不是很會計算,但他們總是會一絲不苟地給你算清楚;這裏的人們也許對中國並不熟悉,但他們一旦感興趣了,會使用各種方法了解得比你還要深透;這裏的人們也許並不很聰明,但他們充滿了活躍的思維,只要一人有一個點子,別人都會鼓勵,甚至去補充,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想法發展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說實話,這種鼓勵別人、讚美別人、認真鑽研的能力如果不是從小就培養的話,是很難擁有的。而有了如此紮實的基礎,丹麥當今社會的國富民強也是理所當然的。丹麥人總是鼓勵別人、讚美別人,他們都很謙卑、內斂,所以世界上的人玩着樂高玩具、穿着Ecco鞋,卻好像並不知道有丹麥這個國家。 我想我終於明白了,中國人現在講的紮實的基礎是才,而丹麥的孩子所打的基礎卻是中國傳統教育所說的德。德才兼備者自然是丹麥努力所培養的;有德無才者,丹麥社會也很包容他們;但最讓丹麥人看不起的卻是有才無德的人,因爲這樣的人一旦將聰明用錯了地方,那是會害人的。 剛從國內出來的朋友還在猶豫是否留在丹麥,因爲孩子整天玩,沒有「學到」一點東西。我很理解,不過或許要學習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丹麥的老師後來對我說:「把孩子放心地交給我們吧,因爲我們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來到丹麥的我們太幸運了,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候,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分享:
 
人氣:32,65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