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以德施政 任人唯賢(圖)




在中國悠久而深厚的神傳文化中,「實行德政,任人唯賢」
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人們一直借鑑和傳承的美德。

【人民報消息】人無德不可立於世,德乃修身之首。在中國悠久而深厚的神傳文化中,「實行德政,任人唯賢」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人們一直借鑑和傳承的美德。

賢人一般指德行高尚、有濟世之才的人。古人堅持德才兼備的選人標準,並不是將德與才等量齊觀,而是非常重視德對才的統帥和主導作用,把德放在首位,「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

北宋司馬光就才與德的關係把人分為四種:德才兼備為聖人,德才兼亡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用人時,最好的選擇是聖人,然後是君子,如果都沒有,那麼與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

因為有才無德的人是最危險的,比無才無德還要壞。清康熙皇帝用人才的一貫標準是:「國家用人,當以德器為本,才藝為末」、「才德兼優為佳,若有才無德,不如有德無才也」。

據《尚書》記載,帝堯用人的原則是任人唯賢,天下為公的。不論親疏遠近,一律以敬順上天、孝悌純正、德高而有利於天下人為標準。這其中,敬順上天是第一位。

帝堯讓四方首領舉薦能繼承帝位之人,大臣推舉堯的兒子,堯認為兒子丹朱言不誠,生性好爭,不成器,如授位於丹朱,則天下人受其害而丹朱一人得利。大臣又舉薦共工,堯認為其巧言令色,行為邪僻,輕慢上天,也不行。

後來有人推薦出身卑微,隱居民間的虞舜,說他能以孝悌之道與愚頑的父母和傲慢的兄弟和諧相處,以恭明的美德處理家政事務,心中不生任何邪念。

帝堯於是把女兒嫁給他,考察他在家的品德與理家的才能;難辦的事交給他,考察他在外為政的法則;讓他去用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去規範引導百姓,經過多方考察確認了舜的聰明賢達,方將帝位讓給虞舜。

戰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魏國的魏惠王問齊國的齊威王:「你身為齊國之王,可收藏些什麼寶物?」齊威王回答:「沒有。」魏惠王說:「像我這樣的小國,我都藏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幾顆,這種珍珠所發出的光彩可以照耀十二輛車子。你這千乘之國,何以一件寶物都沒有?」

齊威王說:「我最珍視的珍寶是賢人,這與你所說的寶物不同。我有一個叫檀子的臣子,我派他駐守高唐,北方的趙人不敢來侵犯;另有一個臣子叫黔夫,我派他駐守徐州,能管理徐州那裏四方來往的百姓七千多戶;我還有一個臣子叫種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像這樣的珍寶,光輝可以照耀千里,何止十二輛車子?」

齊威王的這席話,道出了齊國之所以國富民強的原因所在。

蜀漢丞相諸葛亮臨終前向後主推薦蔣琬為相,說他平日注重修身、品德高尚,肯納忠言,做事無私。諸葛亮病逝後,蔣琬日理萬機,為政以安民為本,度量寬宏,深孚眾望。

當時蜀弱魏強,魏國傑出人才很多,屢次伐蜀,而蔣琬、姜維竟能保蜀達二十九年之久,做到人和國安,證明諸葛亮識人用人的眼光。其實諸葛亮本人就是賢人,他為北圖中原,統一中國,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給後主的《出師表》中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他任用之人也都清廉自持,蔣琬「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無異百姓」。姜維也是「宅舍弊薄,資財無飾,出入無車從」。

為政以德與否,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用手中權力為百姓謀福利,關係到吏治民風和政權安危。自古以來,品德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潔清明政治的基礎,不管何時他們都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這也是任人唯賢的價值所在。

相反,任人唯親只能使國家和民族衰弱危亡。因為以個人利益為基礎,使私欲膨脹,庸人橫行,貽害無窮。歷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多不是因為無才造成的,無德才是大患。

北宋的蔡京擅長書畫,當時很有名氣,宋徽宗看到後非常欣賞,蔡京就把自己的書畫及所畫條屏、扇面等托人送給宋徽宗、宮嬪和宦官,靠這樣阿諛逢迎當到宰相。

他耗費大量國家資金擴建皇宮,直到北宋滅亡之前一直都在修築,貪污的金銀比朝廷府庫還多。他陷害忠臣,結黨營私,任人唯親。

一次,蔡京找他提拔的中書舍人吳伯舉辦事,吳伯舉想按朝廷的制度辦,蔡京當即勃然大怒說:「已經做了好官職還要做好人,怎麼可能兩者兼顧呢?」當即將吳伯舉貶出朝廷。

蔡京把持朝政時期,賄賂公行,民不聊生,是北宋最黑暗的時期。人民呼籲將蔡京正法以謝天下,朝廷不得不罷免蔡京。

由此可見,人無論才能、智商再高,如果心術不正,不僅不會為國家做貢獻,反而會造成巨大的危害。這是不修德行造成的。

法律約束人行,道德約束人心,法治治小人,德治成君子。人們只有嚴守道德的心法,才能行進在人生的正道正途上,才能有光明的前程,才能使民風正、萬事興、天下太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11/8/6042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