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飛翔的柏林牆」背後的故事(圖)

文婧




八千個用天然橡膠製成的白色氣球燈在部份柏林牆原址處被點亮。

【人民報消息】幾千個白色氣球燈築起一道新「柏林牆」,一按開關,連綿宛如發光絲帶的「柏林牆」一段段冉冉升起,變成一個個小白點,乘著東風,慢慢向西飄去,最後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這是11月9日晚上,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大型慶典上的高潮,只有幾十分鐘的氣球燈表演,背後卻有不少長長的故事。

殘疾人組裝燈座

這些看上去既現代又優雅的氣球燈,竟然是殘疾人裝配的,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市郊的一個和足球場一樣大的廠房裡,工人們組裝出了八千個氣球燈座。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工廠,工人都有輕度精神殘疾,但從事一些不很複雜的拆裝工作沒有問題。和其它工廠一樣,他們是通過招標而得到這份任務的。

燈座設計並不複雜,所以裝配起來並不困難,大概來說可以分為下面幾個部份:一個可以注水的塑料底座;底部配有電池,給上面的燈使用;底座和氣球之間用一根碳制空心細竿連接,高2.40米,和柏林牆高度一樣;竿子上配有一套設備,放飛氣球時,只需要在竿子下方按一下按鈕就可以了。這些殘疾工人兩人一組,一天平均可以做60個燈座。

環保的氣球

八千個氣球會飄到什麼地方去,誰也不知道,如果這些氣球是用不容易分解的人工材料製成,那麼對於環境來說,這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負擔。環保意識強的德國人當然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在這個特殊的喜慶日子裡。

設計師Christopher Bauder介紹說,氣球是用天然橡膠製成的,其在自然界腐爛需要的時間和一片橡樹葉一樣長。

剩下的部件的材料雖然不是天然製品,但在活動後會運回到車間,由殘疾工人們拆卸,並做回收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環境。

每個細節都得測試

在過去的一年半裡,設計師Bauder的工作室裡的那臺3D打印機幾乎沒有閑著的時侯,因為大大小小40個部件,每個都需要全新設計,也都需要進行試驗。

這幾千個氣球燈,看上去既要纖細輕巧,結構又要穩定結實,能夠在柏林11月的寒風中支撐三天;而且不僅要容易安裝,還要能點亮,能防雨;在第三天晚上還必須可以順利放飛。

為了滿足所有這些條件,Bauder嘗試了很多種方法。很多一開始看上去挺不錯的主意,最後證實是技術上無法實現的,就還得找新的解決辦法,所以Bauder的地下室裡堆滿了各種各樣被捨棄的試驗品。

俗話說,魔鬼在細節中。一個很小的細節就可能讓整個計劃泡湯,比如氣球的密封口,看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只有拇指大小的塑料部件,但最後竟然成了漢諾威大學的一項研究項目。

在一次試驗時,突然下起了雨,Bauder認為沒有問題,因為他已經把所有下雨時會出現的問題想得非常周全了,但是開關按下去,氣球竟然沒有飛起來!仔細分析後,才發現,原來因為水薄膜的緣故,氣球被吸到下面的漏斗形底座上了。

在不斷改進設計的這一年半的時間裡,Bauder經常遇到這種出乎意料的問題,他在不斷地尋找解決辦法。

似乎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11月9日晚上,在正式活動上氣球飛上天時,仍然有幾個頑固地留在燈桿上,從電視屏幕上,觀眾可以看到,任憑下面的人怎麼撼動燈桿,氣球還是穩穩當當地留下不走。還有幾個氣球放飛時,只升高了一米多,就不再動了,好像是下面的人名卡片卡在氣球座的某個地方了。

不管怎麼說,90%以上的氣球都在11月9日夜晚順利點亮升空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創意為慶典增色不少,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柏林被分裂的冷戰歷史。而在製作過程中啟用殘疾工人,考慮環境不要被污染,也顯示出了德國人的人文關懷。△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11/11/60428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