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至9世紀時日本派出遣唐使使節,爲期長達200多年,使盛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廣爲傳播。
位於日本奈良縣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鑑真法師親手興建的佛教寺院, 已被列入日本國寶和世界文化遺產。這是衆多中日文化交流下歷史文物之一。

【人民報消息】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經濟領袖會議上,中日雙方領袖習近平與安倍晉三在10日舉行30分鐘的雙邊會談,表明將推進兩國的「戰略互惠關係」,並建立預防釣魚臺海域衝突的「海上聯絡機制」,展現出要讓中日人民交好的政策。 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習近平在會中表示,中日相互爲鄰,兩國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兩國人民利益及國際社會普遍期待。 回顧中日互動的歷史,淵源已久。特別是在盛唐時期,日本派出遣唐使至長安,學習各種典章文物,給日本的文化帶來極深遠的影響。 618年,唐朝建立後,國力強盛、各方來朝。630年到894年近200多年間,日本向唐朝先後正式派遣唐史20餘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實際入唐14次。日本的遣唐使節團成員從早期200人左右,後期多達到500人左右,這些遣唐使和隨船的留學生、學問僧,在唐朝如飢似渴地學習着。特別是留學生進入唐朝國子監繫統學習唐文化,據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記載,」所朝諸蕃之中,倭最勝」。大批留學生學成回國,無不將其所學引進到日本,從上層的政治制度、律令,到經濟、文化、宗教、建築等文物,幾乎「全盤唐化」,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譬如,公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頒詔「改新」。廢除皇室和貴族的領地及部民,一律改歸國有,效法唐初的均田制、租庸調(稅)制:不僅名稱均與唐朝相同,具體條文也頗相近。 在政治體制方面,「大化改新」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確立中央集權制度。設置了二官、八省、一臺的中央官制,和國、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與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極爲相似。而日本地方的國、郡、縣也是參照唐初的道、州(府)、縣三級而設。 此外,「大化改新」所頒《大寶律令》,效仿《唐律疏儀》而成,其中律令相同、相似的條文竟多達 420餘條。而《大寶律令》也成爲日本史上趨於完備的一部成文法典。同時,日本才正式有了國名和紀年,這也是接受唐文化的直接產物。 在宗教文化方面,日本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學和佛教,甚至下詔造大佛塑像。由於當時名聲較大的僧侶既是宗教家、學者,又是地位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還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在建築文物方面,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保存的許多文具,衣飾,屏風,樂器等都來自唐朝。被日本視爲國寶的唐招提寺,則是鑑真法師(688年—763年)東渡日本後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 與此同時,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日本人學會唐朝製茶方法,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 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深刻地說明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大了。 不過,對於奉馬克思爲祖師的中共,對於這些中日人民之間的友好歷史則刻意淡化。中華民國中央社曾指出,中共經常在發生內部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時,把問題的矛頭指向「外國勢力」,試圖透過極端民族主義煽動人民仇外情緒,以緩和自身的窘迫。而日本正是最好的箭靶子。△